《特效穴位使用手册》--之四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之四
用四个天敌穴位就能克糖尿病
中医所说的「消渴」,就相当于我们现下说的糖尿病。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症状的概括,而后者是具体的病名。中医根据不同的症状把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其中口渴多饮的是上消,多饮多食的为中消,多饮多尿的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燥热伤肺(上消)的克星---胰俞、鱼际、太溪
口渴多饮:虽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量多。
中医里面讲,「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体上面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调节、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果肺阴不足了,而且有外来的燥邪入身,这样就在人体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时,虽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仍然会觉得口干舌燥;同样,大肠里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会干燥;喝的水没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
这个时候穴位我们要选胰俞、鱼际、太溪。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和其它五内的背俞穴作用一样。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用这个穴位都非常合理。
这个穴位主要采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刺激,以拔罐为最好。
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在线面,在脊柱旁开四指的膀胱经第二条在线,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鱼际是肺经的荥穴,五行属火,火克金,从穴性来看,鱼际可以滋阴降火,作用是偏泻的。所以选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热治标。
这个穴位的刺激不分时节。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疗效的累积,所以有机会就要去按揉。
鱼际位于大拇指第二节后面,连接手腕和拇指第二节的骨中点处,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肾经的太溪在五行中属水,肺为金,而用太溪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补肾阴同时也是补肺阴。
操作方法:消渴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我们在操作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原素,先去其标,再补其本。每天晚上9点左右,先大力按揉鱼际3分钟,以产生酸疼感为好,双侧交替进行;然后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用手指按揉两侧胰俞各2分钟;最后按揉两侧太溪穴,每侧3分钟。
五味禁忌:阴虚是根本,又有燥热,所以要少吃辛辣和煎炸的食品,少吃那些容易上火的水果,多吃酸味东西。多吃梨,但是不要削皮,因为梨皮可以润肺,既滋阴又降火,非常适合食用。平时可以用百合、天门冬、天花粉等熬粥,这些都是滋阴的药物,而且没有什么苦味。还有就是要常服六味地黄丸。
胃燥津伤(中消)的劲敌---胰俞、内庭、太溪
每次吃饭都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觉饿了,但是体重却在下降,感觉口渴,尿多,大便乾。
「胃为水穀之海」,负责把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而胃阴胃阳的平衡是保证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阴不足,又有燥热,就会出现阳偏盛的情况。阳主动,阴主静,胃火相对炽盛,所以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情况。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转化成牙体所需要的气血物质被吸收,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体看起来才会变瘦;「六腑以降为顺」,「火性炎上,易伤津液」,胃火偏盛,整个肠道的正常功能就会系乱,该降不降,所以会便秘。
这时除了选胰俞外,还要选内庭泄胃火,太溪补肾阴。胰俞和太溪的操作同上。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善去热邪,十二经的荥穴一般都可以治疗相应脏腑或经络的热病。虽然这里的胃热并不是实热,而是「标」,但是「标实不去,本虚难补」,所以一定要加上善去胃热的内庭。
每天的上午7~9点是胃经的旺时,可以这个时候按揉两侧内庭,给糖尿病以「迎头一击」。同时,晚上刺激两侧胰俞和太溪时还应该配合著再做一遍。
内庭在脚二、三趾的结合处,稍向里一点,也就是脚背与脚底交界的地方。
操作方法:每天上午7~9点之间,按揉双侧内庭各5分钟,要产生强烈的酸胀或胀疼感,应该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这样才能产生较强的感觉。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再重复做一遍,接著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然后再按揉双侧胰俞2分钟,最后按揉双侧太溪各3分钟。
五味禁忌:中消的饮食禁忌和上消一样,少吃辛辣食物,平时要熬些麦冬、山药、梗米粥以养胃气滋胃阴,还可以泡槴子茶以清火气,祛标邪。
肾阴亏虚(下消)的杀手---胰俞、肾俞、太冲、太溪
尿频尿量多,而且尿的颜色混浊,脸色开始发黑,口干舌燥,常觉得腰膝酸软,有时睡觉会出汗,有时心烦失眠。
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一般病程久了才会发展到肾阴受损的地步。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减弱,所以会小便频繁;水榖精微不能吸收,都随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颜色混浊;五脏与五色相配,肾脏与黑相合,脸色发黑是肾脏本脏色的显现,有此现象,说明疾病发展的程度已经很深了。同时,肾阴虚会导致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必然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如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表现。
这个时候除了选胰俞外,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补肾阴上面,再取肾俞和太溪;同时降虚火,引火下趋,选太冲,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是取「实则泻其子」的意思。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9~11点的时候先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揉两侧太冲穴,从太冲向脚趾方向边揉边推,每穴按揉3分钟;接著按揉两侧太溪穴,每穴3分钟;最后在两侧肾俞和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
五味禁忌:尽量少吃辣味和煎炸的食物,每天要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量,要多吃酸味食品,一定要少吃甜食,多吃杂粮、米、麦,配合菜蔬、豆类、瘦肉、鸡蛋,忌浓茶和咖啡。还要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坚持熬山药粥。
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外伤,因为消渴(糖尿病)患者伤口很不容易愈合
瘀阻心络 舌根发硬
有些老人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但是检查并没有发现舌头上有什么病,睡眠也不好,夜里觉得心里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中医里面有一种治病因素叫做“瘀血”,又叫“坏血”,可以导致很多疾病。也许这么说有人就会奇怪:瘀血大家都见过啊,皮下有点青紫,都知道是瘀血,而且知道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其实这和中医里面说的瘀血是两码事,中医说的既包括能看到的青紫瘀斑,还包括看不到的“离经之血”。
那什么是“离经之血”呢?中医认为,血是运行在经络里面的,并通过经络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但是如果血跑到了经络的外面,它不但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会影响器官的正常工作。如果每一个器官是一个城市,而经络就是一条条管道,血就是管道路面的石油,但是如果石油泄漏到了外面,不但没有办法使用,还会造成污染。所以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就是“坏血”,不但对身体没有了滋养作用,还会导致其他的疾病。
瘀血是怎么形成的?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久病必瘀”,也就是说病的时间长了体内必定有瘀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久病了肯定身体的各个脏腑都会受到连累,气血津液都会不足,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气,气属阳,主动,有推动作用。久病的人活动能力差,这就是气虚的表现。前面我说过一句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统血和行血,统血就是气控制着血在脉内运行,运血就是推动血在脉里面运行。气虚的时候对血的作用就会减弱,控制不住的话血就会溢出脉外形成瘀血,推动无力了血在买内淤积,也会形成瘀血。
当然血热也会造成瘀血,血中有热就会消耗血内的水分,血变稠了当然就会走的慢,然后堆积就会形成瘀血。这就好比浇水一样,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浇庄稼,如果是插筷不倒的粥那还怎么在渠里面流动?
如果有瘀血会有什么症状呢?疼痛,闷痛,而且位置比较固定,夜里疼痛会加重;有的地方能看见肿块,有时出血时带血块;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头颜色发暗发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
现在我分析一下上面那个老人的症状和心、瘀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管血液的运行,那么反过来说,血的运行出现问题了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的主血脉功能。“心藏神”,也就是说心主管着人的精神,心的经络的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心对精神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所以会睡眠不好;
“舌为心之苗”,这么说就可以了解舌头和心的关系了,它是从心上发出来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心脏有什么问题当然会在舌上反映出来。瘀阻心脉了,舌头就不能得到相应的营养来滋润它,所以会觉得舌根发硬。开始读书时对这句话也没有什么体会,后来有一年下乡去义诊,有一个人就是这个情况,其他的也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就是老觉得舌头发硬,开始也是往其它病上面考虑,后来突然想起来“舌为心之苗”这句话,就问他心脏怎么样,他说有心脏病。这才觉得老祖宗的理论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每句话都有事实做根据的。
那为什么会夜里憋闷呢?血在体内的运行有个特点,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和水是一样的,冬天温度低,水就结冰,就不流动了,血也是一样的。本来有瘀血,白天温度高,人的阳气也比较活跃,所以还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到了晚上,气温低了,人的阳气也消了,阴气比较盛,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像白天一样运行了,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阴气最盛,瘀阻心络的人在这个时候也最为难受,很多心脏病的患者在这个时间犯病就是这个原因。
时感觉发闷、想透气其实并不是呼吸不好,不是呼吸道的问题,而是心脏本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胸闷,如果看看舌头的话,肯定会发现舌底的静脉变粗,颜色变暗。
因此这个时候要注意的就是活血祛瘀。穴位用内关、心俞、膈俞。
经络腧穴里面有个“四总穴歌”,说的是几个重要穴位的“势力范围”,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内关”,就是说只要是心脏的,心胸部的病症,用上内关准没有错。我们看一下它的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这几个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下,宁心安神其实应该理解为“宁心→安神”,因为心藏神嘛,心安宁了自然能守住神;宽胸理气和降逆止呕则刚好反过来:理气→宽胸,理气→气顺→降逆气→止呕。对心脏病人来说,它有一个作用是非常关键:双向调节心率,心动过缓的可以调上去,心动过速的可以降下来。
内关穴平时应该多用拇指按揉,按下去有一点酸胀的感觉。每次按的时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每次最少两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记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讲到内关的时候说,以前爬山还没有爬多久就感觉心跳太快,必须停下来歇会儿。后来他每天按揉内关几次,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爬山的时候竟然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然后他就开始研究其中的道理,原来按揉内关可以增加心脏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心俞在后背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和其他背俞穴一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
心俞刺激时用拔罐比较好,因为火罐具有温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两侧穴位同时进行,年龄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时间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钟即可,然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左右,以加强一下穴位的作用。
心俞在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脊柱和肩胛骨内侧的中点),平对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横指。
膈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穴位,因为它里面对应的是膈肌而不是一个内脏。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却非常好,经常作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治疗各种血病,血瘀、血热都可以用。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样,每天和心俞同时拔罐10分钟,两侧穴位同时进行,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
它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面,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平对第七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点。
操作方法:每天不定时的按揉内关穴,每次至少两分钟,一压一放,反复进行,每天不得少于3次;晚上9点左右开始穴位拔罐,心俞膈俞同时进行,两侧都做,拔罐10分钟,力量不要太大,以感觉皮肤稍微发紧但不疼为准,起罐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然后喝一点温开水。
生活禁忌:首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把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不如意放下;其次要坚持锻炼,不需要大强度的运动,但是最好每天下午或晚上出去走一走,慢走20~30分钟;再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木耳、洋葱、金针菇、大豆、姜等,一定要少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肉、油炸烧烤类的也要少吃。最好每天喝一些牛奶。
脾胃类
脾胃虚弱怕冷
胃肠一直不好,身体虚弱,天气转凉就会手脚冰凉,比别人怕冷。
中医的脏腑学说里面把脾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肾相对应。既然能称为“本”,就能看出来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脾主运化,其实就是运输转化,它把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气血,然后再运送给全身的脏腑器官吸收,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食品加工厂+运输公司”。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气血,这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清”。那么清气应该怎么走呢?这和自然界是一样的,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的故事,说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盘古拿斧子一劈给分开了,清者向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我们身体和其实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体的清气也会向上走,浊气(食物转化后的糟粕)也会向下走,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而清气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气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
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来是从哪里吸取能量呢?粮食,而粮食要转化成气血就要先进入胃里,所以说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这么说是为了强调胃的重要性,其实胃就是我们的“粮仓”,粮食先运到这里,先进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当于先在这里把粮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运输。
正是因为这个作用,胃才被古今历代医家重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脾胃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一个受纳食物,一个消化食物,所以我们经常把他们放在一起称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当然这和现代西医里面讲的不完全一样,西医里面脾是一个免疫器官,而中医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段时间我们中医学院和西医院校在一个地方上课,因为中西医认识脏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个“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术的时候就大声喊着让中医的学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那些症状和脾胃的关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脾胃虚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身体缺乏”动力“,时间一长当然会身体虚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所以才会感到四肢无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量,当然会感到手脚冰凉。
那么怎么来调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虽然时间长了两者都会有问题,但是要弄清是谁先病的,治疗时要根据这个来制定针对性的办法。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过饭一段时间消化吸收不好的话那就是脾的问题;如果觉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问题。以前我有一个同学,经常在外面吃饭,吃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总会拉肚子,找西医说是胃肠炎,而在中医里面则是“胃强脾弱“,很明显,胃没问题,但是脾运化不了,也不见得脾就弱,但是超过它的负荷能力了,没有办法只好拉出来了。这就和卡车运货一样,承载量是2吨,虽然也能装上去3吨,但是车胎可能会爆,车厢下面负重的钢板可能会变形。
所以我们分开来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虚弱。这种情况主要症状是: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胃不舒服,发胀发闷(当然是纯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脏病)。这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强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来时没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但是饭前饭后各半小时的时候一定要做。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再次,一定要记得“少吃多餐“,很多长寿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七分饱。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还有,饮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饭要尽量细嚼慢咽。人们在说起胃的时候都用“养胃“这个词,这就说明要有耐心和细心,像孩子一样才能养好。而养的繁体是这么写的”養“,上面是个”羊“,下面是”食“,不是让我们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样吃东西:细嚼慢咽。当然我们没有四个胃可以反刍,但是我们一定要细嚼慢咽。我们说人吃饭快用”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从来没有人用羊来形容过,就是这个道理。
还可以在饭后吃一点甜食、山楂,糖葫芦或者其他甜或酸的东西来助消化。最好去药店买一些保和丸,帮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积。中医里面经常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宁”的意思,胃不舒服当然就会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为了保证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每顿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服8粒即可。
下面我们说脾弱。前面我说了,脾主管运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两点:食欲和饭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或者吃过饭2个小时了还觉得很饱,这肯定是脾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已经经过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该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样,把200斤麦子倒进去了1个小时,却只出来了20斤面粉,毫无疑问是磨出了问题。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磨”的功能给调上去,首先考虑从我们身体自身来找这个动力源:穴位。选用脾俞和足三里。
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参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
这个时候吃饭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饮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还要对食物特别注意,一定要吃比较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烧烤一类的东西必须少吃。
中成药可以选择补中益气丸或者健脾丸,两种药都是补脾的,相对来讲健脾丸的作用更专一些,对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补中益气丸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比较长的情况。
前面我说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气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两个作用,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头晕眼花等氢气不能上供的症状,再发展的话就会不能维持脏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