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61
金沸草散
【方源】:《类症活人书》
【组成】:前胡90克,荆芥120克,姜半夏30克,赤芍药60克,细辛30克,炙甘草30克,旋覆花9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亦可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咳痰清稀,气急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本方用旋覆花、前胡降气化痰;细辛、荆芥、生姜发散风寒;半夏祛湿化痰,并助生姜、细辛以温肺止咳;大枣、甘草甘缓和中;赤芍散瘀和营,性凉泄热,以防辛散之品温燥太过。诸药配伍,共成散寒、化痰、降气、止咳之良剂,以治外感风寒,气逆咳嗽痰多者。
【按语】:本方以咳嗽痰多、恶寒发热、咳嗽清稀、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等。如鼻塞头痛,加川芎、苍耳子;痰多,加杏仁、陈皮、白前;胸闷,加枳壳、桔梗;咳嗽甚,加紫菀、杏仁、款冬花。
【同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沸草散,本方去细辛,加麻黄构成。主治、功能与本方相同。
白睛肿胀,痛不可忍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炒)1两,蔓荆实(去皮)1两,丹参1两,吴蓝1两,土瓜根(锉)1两,防风(去叉)1两,甘菊花1两,秦皮(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萎蕤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前胡(去芦头)1两,决明子(微炒)1两半,冬瓜子1两半,青葙子1两半,地肤子1两半,车前子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白睛肿胀,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温酒下,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
小儿丁奚腹胀,头大颈细,手脚心热,唯吃冷水,此是肺脏内疳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蛇蜕皮2条(烧灰),蝉壳30枚,巴豆霜1字,干蛤蟆1枚(涂醋,炙令黄),铅霜半钱(细研),皮巾子灰(有孔子处取)半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丁奚腹胀,头大颈细,手脚心热,唯吃冷水,此是肺脏内疳。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以浆水、粥饮送下。后以桃、柳汤洗,拭干,以青衣盖,良久有虫出为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妇人症痞,及恶血气筑心,闷乱疼痛,四肢不和,身体羸瘦,不欲饮食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干漆3分(捣碎,炒令烟出),京三棱1两(微炮,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琥珀3分(细研),桂心半两,槟榔3分,防葵半两,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
【制法】 上为末,以酽醋1升半,熬令稠,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症痞,及恶血气筑心,闷乱疼痛,四肢不和,身体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醋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三子养亲汤
【方源】:《韩氏医通》
【组成】: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用法】:上各洗净微妙,击碎,看何症多,则以所主者为主,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稻穗,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功效】: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主治】:寒痰夹食。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色白,胸膈痞满,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方解】:本方所治主症为老人中虚,痰壅气滞。脾胃属中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气于脾胃。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水谷不得运化,不能化生精微而生痰。若食不消化,又可壅塞脾胃,则致食积挟痰。痰壅则气滞,胸痞痰多,痰多色白;痰随气逆,肺气壅塞,失其肃降之职,而见咳嗽喘逆,胸膈痞满;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食少难消。
本证以老年人脾虚为本,痰浊为标。《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又根据痰随气而升降,气行则痰行,气顺则痰消,治宜化痰消食,降气平喘。方中白芥子辛温燥裂,善温化寒痰,利气散结。紫苏子辛温芳香,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润肠通便之功,有利于肠中痰浊下降而利肺气。病因食积引起,用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味相合,既可祛痰降浊,又可利气宽胸,使痰消食化,痰降气顺,则咳喘气逆、胸膈满闷诸症自解。方中三子各有所长,临症可根据症情偏颇而定主辅,如苏子长于降气,气喘咳嗽者则以苏子为主;白芥子长于消痰,痰多清稀者则以白芥子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食少难消者则以莱菔子为主。
本方消痰降气,化滞通便,降肺通肠,尤能止咳平喘。吴昆曰:“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祛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症,则养亲汤亦径捷之力矣。”(《医方考》)
本方主治老人寒痰挟食之症。临床当以咳喘气逆,痰多胸痞,食少苔腻为使用依据。痰多而稀,胃气不降,恶习呕吐者,加半夏、生姜、砂仁;肺气上逆见胸满气促,咳喘较重者,加杏仁、厚朴;若感风寒,兼表证者,加苏叶、前胡;食积较甚见食后脘胀,舌苔腐腻者,加神曲、麦芽、焦槟榔。
本方偏于辛燥温散,易伤正气,不宜久服。病症缓解,当调补脾胃。
【加减】:若大便素实者,加熟蜜少许;冬寒,加生姜3片。
【按语】:本方以痰多食少、咳嗽喘逆、苔白腻、脉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扁平疣、胸腔积液等病症。如痰多而稀者,加细辛、干姜;胸闷气促、痰多不利者,加厚朴、杏仁;若有表邪,加苏叶、前胡。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本方具有祛痰、平喘、镇咳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同名方】:《症因脉治》三子养亲汤,由山楂核、白芥子、莱菔子构成。功能消食化痰,利气宣导。主治食痰积滞。
【附方】:1、定吼丸(《丁甘仁家传珍方选》),本方加南沙参、杏仁、豆豉、橘红、白桑皮、半夏、象贝、瓜蒌皮构成。功能降气化痰。主治哮喘。
2、痰饮丸(《古今名方》),本方加白术、苍术、肉桂、甘草、附片构成。功能温肺散寒,行气祛痰。主治气促、慢性咳嗽,痰多稀薄,受寒易犯病。多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宁嗽化痰汤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桔梗9克,枳壳9克,半夏9克,陈皮9克,前胡9克,葛根9克,茯苓9克,桑白皮6克,麻黄3克,紫苏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主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方解】:本方中麻黄、葛根、紫苏、生姜宣肺散寒;桔梗、杏仁、前胡、桑白皮降气宣肺,化痰止咳;半夏、茯苓燥湿化痰;枳壳、陈皮理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配伍成方,化痰止咳、共奏宣肺散寒之功。
【按语】:本方以感冒风寒、鼻塞、咳嗽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寒咳嗽、支气管炎等。
【附方】:1、宁嗽汤(《杂病源流犀烛》),本方去麻黄,加大枣构成。功效宣肺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诸嗽。
清脾汤
【方源】:《妇人良方》
【组成】:青皮9克,厚朴9克,白术9克,草果仁9克,柴胡9克,茯苓9克,半夏9克,黄芩9克,炙甘草9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化痰截疟。
【主治】:疟疾,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中黄芩、柴胡和解少阳,清泄肝热;草果燥湿除痰截疟;半夏、厚朴祛湿化痰;白术、茯苓燥湿健脾;青皮疏肝破滞;生姜、炙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燥湿,化痰截疟之功。
【按语】:本方以疟疾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苔黄腻、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炎、疟疾等。如疟不止,加常山、乌梅;大渴,加麦冬、知母。
【同名方】:《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清脾汤,有两方,方(1)由茯苓、橘皮、草果、白术、人参、桂心、白芷、炙甘草、川芎、半夏、生姜、紫苏叶构成。方(2)由厚朴、乌梅、半夏、青皮、高良姜、草果、炙甘草、生姜、大枣构成。功能温脾化痰截疟。主治胃疟,时有发作,先觉伸欠,乃作寒憟,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渴欲饮冷,头痛如破,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少热多或寒多热少,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或一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并治心腹胀满,胸膈痞闷,噎醋吞酸等症。
【附方】:1、柴胡截疟饮(《医方全鉴》),由黄芩、柴胡、人参、半夏、甘草、常山、乌梅、槟榔、生姜、桃仁、大枣构成。功能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主治疟疾。
2、不二饮(《证治汇补》),由柴胡、常山、黄芩、知母、槟榔、芍药、青皮、甘草组成。功能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主治疟在阳分,三四发后,人壮可截者。
3、疟疾神效方(《仁术便览》),由常山、半夏、厚朴、茯苓、草果、槟榔、甘草、陈皮、生姜构成。功能祛痰截疟。主治疟疾。
四兽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草果10克,乌梅10克,大枣3枚,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化痰截疟。
【主治】:疟疾。
【方解】:本方用二陈汤祛湿化痰,理气和中;草果燥湿化痰截疟;白术、人参补气健脾。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截疟之功。
【按语】:本方以气虚久疟不愈,体倦乏力,痰多呕恶,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诸疾。
疟疾热盛,体质壮实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驱疟饮(《景岳全书》),本方去生姜、加厚朴、青皮、苍术、槟榔、良姜构成。功能健脾化湿,祛痰截疟。主治诸疟久不愈者。
惊风潮搐,背强牙紧,发歇不时
大黄丸
【处方】 白附子3分,全蝎(炒)3分,乌蛇(酒浸取肉)1两,天麻(酒浸,焙)1两,白僵蚕(直者,麸炒黄)1两,朱砂1两,麝1分,雄黄1分,牛黄1分,真珠1分,脑子1分,金箔30片,天南星(水浸3日,日换,慢火煮1伏时,切,焙,麸炒)1两。
【制法】 研1-2日,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惊风潮搐,背强牙紧,发歇不时。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荆芥茶汤化服。
【摘录】 《幼幼新书》卷八引张涣方
小儿目赤涩痛,渐生翳膜,昏暗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2钱,郁金2钱,人参2钱,黄连(去须)2钱。
【制法】 上为末,研鼠肝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目赤涩痛,渐生翳膜,昏暗。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米沿送下,奶食后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小儿食症,大肠涩,心腹妨闷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芍药3分,火麻仁3分,防葵3分,法曲1分(炒微黄),白术1分,青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食症,大肠涩,心腹妨闷。
【用法用量】 3岁儿,每早晨服5丸,以温水送下,晚后再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清瘴汤
【方源】:《中医内科学》
【组成】:青蒿9克,柴胡9克,茯苓9克,知母9克,陈皮9克,半夏9克,黄芩9克,黄莲3克,枳实9克,常山9克,竹茹9克,益无散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毒除瘴,清热化痰。
【主治】:瘴疟,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方解】:本方中黄芩、知母、黄莲清热解毒;常山、青蒿截疟除瘴;柴胡、黄芩和解表里,导邪外出;竹茹、半夏、枳实、陈皮、茯苓清胆和胃、行气祛痰;益元散清热利湿安神。诸药配伍,共奏解毒除瘴,清热化痰之功。
【按语】:本方以瘴疟热甚寒微、烦渴饮冷、胸闷呕吐、尿赤便秘、舌红绛、舌黄腻为辩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温疟、瘴疟等。若壮热不寒者,加石膏;神昏谵语者,加用至宝丹或紫雪丹;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红少津者,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
玉屏风散
【方源】:《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30克,黄芪30克,白术60克。
【用法】:研末,每服9克,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卫阳不固。自汗多汗、易感风邪、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为主药;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为辅药;芪、术合用,大补脾肺之气,俾脾胃健旺,肌表充实,则汗不易泄,邪不易侵。佐以防风走表以祛风邪,且升脾中清阳,助黄芪益气御风。《纲目》引李杲曰:“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且黄莲得防风,固表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三药配伍,使卫强则腠理固密而邪不复侵,脾健则正气自复而内有所据,邪去则外无所扰而诸恙易愈。实为补中兼疏的安内攘外之剂。其效犹如御风的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名之曰:“玉屏风散”。
【临床应用】:
1、本方为益气故表止汗之良剂,主治气虚自汗及虚人易感风邪者。又可治气虚感受风邪,自汗不解,不任表药发散者。
2、根据岳美中教授经验,用本方治疗表虚自汗,当以小剂量作散常服,不宜以大剂量作汤剂服用。
1、若表虚自汗不止,本方可加浮小麦、煅牡蛎以增强固表止汗之效。若表虚外感风寒,汗出,恶风甚,脉微弱,可以本方三味各等分,再加桂枝煎服,以益气解表。
2、本方与桂枝汤均用治自汗恶风之症,但本方症的自汗恶风,主要由表虚卫气不固所致,故重在益气固表;而桂枝汤证之自汗恶风,由营卫不和所致,故重在调和营卫。务必详细辩证,区别运用。
牡蛎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30克,麻黄根30克,煅牡蛎30克。
【用法】:三味为粗散,每服9克,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水煎,去渣热服,日2服。
【功效】:固表敛汗。
【主治】:体虚卫阳不固症。症见体常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方解】:体常自汗、短气、舌质淡红,脉细弱为本方主症,属体虚卫外不固。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为兼心阴受损之症。肺气不足,卫外不固,阴液外泄,固自汗;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心阴受损,虚火内扰,故心悸惊惕,夜卧尤甚,烦倦。
本方是敛汗固表的常用方剂。方中牡蛎咸寒敛汗,益阴潜阳,为主药。辅以黄芪补益肺气,实卫固表;麻黄根专于止汗。佐以浮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热。
【按语】:本方以体常自汗,夜卧尤甚,短气倦怠、舌质淡,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产后、病后体虚,外科术后,肺结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其他慢性疾患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之症。本方可加糯稻根、煅龙骨以加强疗效;气虚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阴虚盗汗,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若亡阳汗出,大汗淋漓,汗出如油者,则不适宜使用本方,当以参附汤、独参汤等益气回阳固脱。若误以此方治疗,则缓不济急,贻误病机。
【同名方】:1、《普济本方方》牡蛎散,由牡蛎粉、寒水石、朱砂、铅霜、甘草末、故扇灰构成。功能清心安神,止汗。主治心热,汗出不止。
2、《太平圣惠方》牡蛎散,由牡蛎粉、麻黄根、黄芪、杜仲、白茯苓、败蒲扇灰构成。功能固表止汗,益气补肾。主治虚劳盗汗。
3、《千金要方》牡蛎散,由牡蛎、防风、白术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主治风虚头痛,卧即盗汗。
4、《世医得效方》牡蛎散,由牡蛎、麻黄根、知母、黄芪、浮小麦构成。功能固表止汗,益气清热。主治诸虚不足,或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羸弱枯瘦,心忪惊惕,短气倦怠。
5、《御药院方》牡蛎散,由牡蛎、淀粉构成。供外用。功能收敛止汗。主治汗孔不闭,虚汗不止。
6、《奇效良方》牡蛎散,由牡蛎、黄芪、甘草、白术、小麦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诸虚,体常自汗,惊悚不安。
【附方】:1、止汗散(《傅青主女科》)由人参、当归、熟地、黄莲、麻黄根、浮小麦、枣构成。功能固表止汗,益气养血。主治产后盗汗。
2、 止汗散(《证治准绳》)由煅牡蛎、炒小麦麸。功能固表止汗,主治多汗,及产后盗汗。
3、 止汗散(《鸡峰普济方》)由牡蛎、白术、甘草、白芷、防风构成。功能祛风止汗,健脾益气。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暑毒及心经积热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炒)、草(炙,锉)、黄连(去须)、恶实(微炒)、荆芥穗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暑毒及心经积热。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温水送下;若为散,水调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上焦风热痰毒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如骰子样)3两,青橘皮(去白,不锉)1两,半夏(洗,去滑)1两。
【制法】 上3味,一处炒熟,捣罗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焦风热痰毒。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二
除热。主妇人乳痈,疮肿疼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微炒),桂心半两,薏苡仁半两,鸡骨香半两,黄连10两(去须),人参半两(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黄耆半两(锉),木通半两(锉),当归半两(锉,微炒),枳实半两(麸炒微黄),败酱2分,赤芍药半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除热。主妇人乳痈,疮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经进萃仙丸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沙苑蒺藜240克,山茱萸120克,芡实120克,白莲蕊12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60克,川续断60克,覆盆子60克,金樱子60克。
【用法】:金樱子熬膏,余为细末,伴匀,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效】:固肾涩精。
【主治】:遗精,房劳太过,肾气伤损,精滑不禁。
【方解】:方中沙苑蒺藜甘温补肾壮阳,固精止遗,为主药;山茱萸、白莲蕊、芡实、覆盆子、金樱子均为酸涩之品,能固肾涩精;枸杞子、菟丝子、续断补肝肾、益精血。诸药配伍,有补肾壮阳,涩精固肾之效。
【按语】:本方以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脉沉细无力、遗精、滑精为主要病症。现代可用于治疗性功能减退,早泄,遗精,精液异常症,遗尿,夜尿增多症等病症。
本方多固涩之品,若心肝火旺,或湿热下注者禁用此药。
秘真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莲花蕊30克,益智仁30克,半夏30克,白茯苓60克,缩砂仁60克,黄柏60克,甘草60克,猪苓7.5克。
【用法】:为细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
【功效】:清心固肾。
【主治】:心肾火旺,精关不固,夜梦遗精。
【方解】:本方由封髓丹加猪苓、莲花蕊、益智仁、半夏、白茯苓构成。方中莲花蕊清心固肾;益智仁补脾益肾,摄津止遗;猪苓、半夏、茯苓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封髓丹清火止遗。诸药并使,共奏清心泻火,健脾利湿,固肾止遗之功。
【按语】:本方以夜梦遗精、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为主要病症。现代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神经衰弱等病症。
肾阳虚固精无力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1、秘真丹《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五倍子、甘草构成。功能降火固精。主治遗精白浊、淋症已愈,因淋久气化不固者。2、秘真丹《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由五倍子、牡蛎粉、草乌构成。功能补肾固精。主治房劳过度,精泄自出,用意思维,腰背酸疼不能屈伸,两脚无力,食不生肌不能行步。
聚精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黄鱼鳔胶500克,沙苑蒺藜240克,五味子60克。
【用法】:研为细末,练白蜜中加入陈酒再沸,候蜜将冷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空腹时温酒或盐汤送下。
【功效】:补肾涩精。
【证治】:肾虚封藏不固,梦遗滑泄,精液稀薄,阳痿无子等症。
【方解】:方中黄鱼鳔胶,补肾益精,重用为主药;沙苑蒺藜、五味子固肾涩精,为臣药。
【按语】:本方以遗精、滑精、精液稀薄、阳痿早泄、腰酸乏力、脉细沉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性功能减退,精液异常症,男子不育症,遗精等病症。
阴虚,湿热,心肝火旺等症所引起的遗精滑泄之症,非本方所宜。
上气胸满,咽喉噎塞,心神烦闷,大小便不利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海藻1两(洗去咸味),川朴消1两,昆布1两(洗去咸味),苦瓠子仁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木通1两(锉),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气胸满,咽喉噎塞,心神烦闷,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1日3次。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久积症癖,坚牢,羸瘦,不能饮食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紫色),川芒消1两,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石膏半两(细研,水飞过),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久积症癖,坚牢,羸瘦,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被打有瘀血
大黄丸
【处方】 大黄2两,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虫21枚(去翅足,熬)。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被打有瘀血。
【用法用量】 纳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一
玉锁丹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芡实30克,莲花蕊末30克,龙骨30克,乌梅肉30克。
【用法】:各为细末,以山药糊为丸,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或淡盐汤送下。
【功效】:补脾固肾,涩精止遗。
【主治】:脾肾气虚,梦遗精滑。
【方解】:方中芡实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主药。莲须补肾涩精;山药补脾益精,有收涩之功;龙骨、乌梅收敛固涩,为佐药。诸药配伍,有补脾固肾,有涩精止遗效。
【按语】:本方以梦遗、滑精、食少便溏、神疲困倦、舌淡、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遗精等病症。
心肝火旺,或湿热下注所引起的遗精,非本方所宜。
猪肚丸
【方源】:《北京市中成药方选集》
【组成】:猪肚1个,炒白术150克,煅牡蛎150克,炒芡实150克,莲须150克,煅龙骨150克,苦参150克。
【用法】:为细末,水泛为丸,没服9克,日2次。
【功效】:健脾益肾,涩精止遗。
【主治】:脾气虚弱,梦遗滑精,不思饮食,肌肉羸瘦等。
【方解】:本方主治脾胃虚弱,气不摄精。方中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精血自生,为主药。白术补脾益气;芡实既能固肾涩精,又能补脾益气;牡蛎、龙骨收敛固涩,固精止遗,为佐药。苦参有清利之功,对有湿积郁热之象者适宜使用。
【按语】:本方以梦遗滑精、肌肉羸弱、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性功能减退,遗精等病症。
【同名方】:《验方新编》猪肚丸由煅牡蛎、白术、猪肚、苦参构成。治梦遗及肌肉羸瘦。
巩堤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60克,菟丝子60克,炒白术60克,五味子30克,益智仁30克,补骨脂30克,制附子30克,茯苓30克,炒韭子30克。
【用法】:为细末,山药打糊为丸,每服9克,空腹开水或温酒送服。
【功效】:温阳益肾,固精止遗。
【主治】: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或排尿不禁,腰酸,形寒,脉虚软而迟者。
【方解】:方中附子、补骨脂补肾壮阳;熟地黄补肾益精;炒白术、茯苓、山药补气健脾;菟丝子、益智仁、炒韭子、五味子温补肾阳,由收涩止遗之功。诸药配伍,由温阳益肾,固精缩溺之效。
【加减】:若兼气虚,加人参30~60克。
【按语】:本方以遗尿、小便频数、形寒、腰酸、苔白、脉虚软且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可用于治疗肾功能减退引起的夜尿增多,小儿习惯性遗尿及老人排尿失禁等病症。如有神疲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遗精、滑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等以固肾涩精。畏寒肢冷明显者,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以加强温补肾阳之力。
凡肺中痰热以致肺气不宣而遗尿、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小便频数者,非本方所宜。
真人养脏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肉豆蔻12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木香9克,诃子12克,罂粟壳20克。
【用法】:锉为细末,每服6克,水煎,去渣,食前温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治】:脾肾虚寒。症见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
【方解】:本方主症为脾肾虚寒,泻痢日久。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食少倦怠;久泻久痢,脾肾虚寒,阴寒凝滞,关门不固,故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气血不和,故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舌淡苔白,脉沉而迟,都为虚寒之象。
本方主治虚寒泻痢,本方症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久痢已至滑脱,故以涩肠固脱治标为主。方中重用罂粟壳固肠止泻,肉桂温肾暖脾,并为主药。肉豆蔻、诃子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白术、人参益气健脾,并为佐药。又辅以木香醒脾理气、当归、白芍养血和阴。使以甘草健脾和中,合芍药而缓急止痛。
【加减】:如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炮附子。
1/3
【按语】:本方以大便滑脱不禁、泻痢反复不愈、腹痛喜温、食少身乏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泄泻日久而有脾肾虚寒症状者。若久泻脱肛。可加少量柴胡、升麻以升提之;若脾肾虚寒较甚,见泄泻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干姜,附子以温肾暖脾。
服用本方忌酒、面、鱼腥、油腻、生冷。泻痢初起,邪盛而积滞末去者。禁用本方。
【同名】:《百一选方》真人养脏汤,即由本方去肉桂、白术、炙甘草。加丁香、拣草、白茯苓、酸石榴皮、乌梅肉、陈皮、赤芍药、厚朴、黄莲、地榆、干姜、阿胶构成。功能温补脾阳,清热养阴,止泻涩肠。主治慢性痢疾中属于阴阳两虚,湿热未清者。
【附方】:1、养脏汤(《证治准绳》)方(1)由当归、干姜、黄芪、乌梅肉、白术、龙骨构成。功能涩肠止痢,温中健脾。主治白痢频发。方(2)由白芍、白术、人参、甘草、南木香、肉桂、诃子肉、生姜、大枣、肉豆蔻、罂粟壳构成。功能温中健脾、涩肠止痢。主治虚寒下痢。
2、秘方养脏汤(《世医得效方》)由黄莲、木香、陈皮、枳壳、乌梅、罂粟壳、厚朴、黑豆、大枣、杏仁、甘草构成。功能清热理气,涩肠止泻。主治五色痢。
四柱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炮附子、煨木香、茯苓构成。功能温肾补脾。主治真阳衰惫,元脏气虚,
2/3
2、头晕耳鸣,四肢困倦,小便滑数, 泄泻不止,脐腹冷痛。
3、八柱散(《寿世保元》)由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白术、肉豆蔻、诃子、罂粟壳构成。功能温肾养脾。涩肠止泻、主治肠虚寒,滑泄不禁。
4、神效参香散(《医学正传》)由肉豆蔻、茯苓、粟壳、陈皮、白扁豆、木香、人参构成。功能补脾益气,涩肠止泻。主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滑溜不止。
5、六柱汤(《证治要诀类方》)由熟附子、人参、茯苓、肉豆蔻、木香、白术构成。功能补脾益气,混里止泻。主治溏泻。
6、补脾丸(《百一选方》)由肉豆蔻、川厚朴、白术、赤石脂、川白姜、麦芽、附子、荜茇、神曲构成。功能温脾祛寒,涩肠止泻。主治脾阳虚弱,滑脱不禁。
7、参连丸(《普济方》)由干姜、艾叶、直黄莲、诃子、白术、人参、木香、白茯苓、酸石榴皮、乌梅、百草霜、当归、赤石脂、地榆、龙骨、阿胶、罂粟构成。功能温中健脾,清热滋阴,涩肠止泻。主治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肠鸣,日夜无度。
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不生肌肉
大黄丸
【处方】 大黄3分,干地黄3分,茯苓3分,当归3分,柴胡3分,杏仁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饮送下,1日3次。
【摘录】 《准绳·幼科》卷八
症病,心腹妨闷,不欲饮食,四肢不和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肉豆蔻半两(去壳),硼砂半两(细研),干姜半两(炮裂,锉),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半两,桂心半两,蓬莪术1两,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匀,以醋熬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症病,心腹妨闷,不欲饮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痃癖气,时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饮食,渐为瘦病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斤(生,为末),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枳壳2两半(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半(锉,微炒),赤芍药1两半,京三棱3两(微煨,锉),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 上为散,先以米醋3升,熬大黄为膏,次入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痃癖气,时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饮食,渐为瘦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