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城关为何不见唐代城砖
宁海城关为何不见唐代城砖
文/泰山月
宁海城关自唐永昌元年〔689〕设立县治以来,先后筑造过二座城墙。一座是唐代的,另一座则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唐城墙坍圮的年代约在南宋早期,而明城墙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明砖的尺寸较大,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3厘米,上有阴文“城”、“城砖”或“官”等文字,并见有小号砖。大号文字砖应是用在城墙墙体上的,而小号砖估计用在城门的起券处。
砖在战国时才出现在中原,秦汉时砖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很普遍。一来是从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由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 ,使这门技术推广的很慢,二来,烧造砖头要建窑,要有足够的木柴来聚集火温,这些都是耗费民财的事,民间财力恐难以承受,所以此时的砖在民间还不能普遍应用。如木构架建筑的三面墙体,在那时大多用的是版筑土墙,版筑祖师不是鲁班,而是一个叫傅说〔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的人,他辅佐商王武丁近六十年,因创造了版筑营造技术而成祖师,可见当时还没有砖头,就连帝王也无法享用。这在墓葬中也有所反映,笔者曾参加了几处省内两汉墓葬的发掘工作,发现的砖室墓为数很少,大多是土坑竖穴墓,这也能证明汉砖的稀少情况。
至明代嘉庆年间,由于缑城人口增多,倭寇犯境,才筑砖城。城砖的烧造方法又是怎样的?宁海《白石村村志》有烧造明城砖的记载:在村城墙东侧东旺畈上,曾发现有古城砖窑三处,每窑高 3米,周长15米,已久废。又据民间说法,砖窑就筑造在城墙附近,属临时土窑,待城造好后拆除。它系就地取材烧造,以节省搬运用工,可能就是在城河上筑窑,砖坯之泥就是城河泥。为了加强粘度,在粘土中搀合白垩泥,并用糯米粥泼撒。在阴晾之后,再在砖顶侧压印文字。因砖坯太厚,烧造温度最小也在1100度以上。因土窑的密封程度差,就需要大量的柴火来加温,烧造的时间也比其它民用砖窑要长。因城砖太厚,即使用高温烧造,但从已发现的个别城砖的断面来看,坯胎中心还末烧结,并存在着坯体变形现象。筑造城墙是一种艰苦的徭役,包括烧砖,运输,筑城等,它说是徭役,却也是全民的义务劳动。
至今天为至,宁海的明城砖已有多处发现,甚至连民国年间维修城墙的城砖也有发现。但唐代城砖至今没有明确发现的记载,或许是唐代没有在城砖上印字,或许唐代的城墙用的是版筑墙?这个问题敬请各位内行解答。
作者简介: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俞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