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情汇【141期】 梅关古道
龙津如玉
梅关古道
龙 鸣
包茂高速开通以前,我每次开车回山东都要先向东再向东,从韶关大庚岭下的隧道群通过,再折向湖南长沙。看地图,中国南部自东向西排列着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绵延六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把中国南方隔出一块地叫“岭南”,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带。《水经注》言:“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但在古人那里,这个“隔”字,足以让人束手无策。
横亘在广东南雄与江西大余之间的大庾岭也称梅岭,得名于秦末将军梅鋗。梅将军统兵驻扎于此,很有民望,当地人在岭上广植梅树铭其恩德。后梅鋗出兵伐秦,令裨将庾胜戍守,所以梅岭又称为庾岭。听说,山中有一条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与雷州半岛关系密切的那些宋代贬谪官员,必须经过那里方能到岭南,岭南人去京城赶考,也要从那里经过。所以,梅关古道早已被我列入必访之境,前年春天终于成行。喜出望外的是,有历史学教授陈老先生同行,请教起来颇为方便。
梅关古道约六尺宽,在绿树掩映中通往大山深处。砌路碎石已磨得很光滑,道旁繁茂的树丛以梅树居多。有些古梅粗过碗口,虬枝苍劲,开起花来肯定会慷慨奔放。赏梅时节在元旦前后,据说每年花期,古道两旁有红梅、白梅,还有绿梅和腊梅,花海如潮,观梅游人密如织线。可惜此时春天已老,四月古道芳菲落尽,碧绿的密叶间挂满板栗大小的青梅果,试尝一颗,酸得浃肌沦髓。望向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沿途有许多诗碑,最大的一块是陈毅老总的《梅岭三章》。新四军曾在这里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诗云“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真是豪气干云,让人心生敬佩。
古道始通于秦汉,从江西赣州到广东韶关,必须经过的人在梅岭中踏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间野径,可以手脚并用攀援而过。公元703年,宰相张说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所走的道路还是盘旋在山崖密林间的鸡肠小道。其陡峻之处令恐高者头晕目眩,根本不可能运送货物。公元717年,去官回韶州(今韶关)休养的张九龄亲率民夫,排除千难万险,开凿出十几公里的车马道,才真正打通粤赣之间的交通屏障。别看这条驿路其貌不扬,开通意义却大得惊人,被誉为古代的“京广线”。这条驿道不仅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同时也使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这两条国际贸易大道衔接了起来。张九龄之后,历朝历代都对大庾岭路重视有加,不断整固修缮。
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大庾岭两侧的江西和广东各来了一位蔡姓大官,他们是同胞兄弟蔡挺和蔡抗。两兄弟约定,拓宽并整修各自辖区内的岭道,并在道路两侧植松种梅。他们在两省交界的岭头建起一座雄关,命名为梅关,从此,这条梅关道更加繁忙了。不久,苏东坡被贬惠州从此经过,梅关道便添上了苏氏风味。那一年东坡五十九岁,距他密州出猎,自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已过去二十一年。他被贬黄州时还“竹杖芒鞋轻胜马”,也过去了十六年。一同去南行的有儿子苏过和爱妾朝云,从惠州经雷州到儋州,辗转六年,苏东坡遇赦北归,再走梅关古道,朝云已葬在惠州。回程中,苏东坡与道旁做生意的梅关老翁再次相逢,两人抖动苍然须发,含泪唏嘘。苏轼吟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人生感慨。
在梅关驿道凿通的870多年后,有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为我们补上一帧明代的古驿道繁盛图景:“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摩肩接踵,不绝于途。”这位是距今四百多年前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