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怎样让你剧本立的故事张力十足?

什么是戏剧张力
什么是戏剧张力?当一部戏剧作品演出时,演出主体所传送的信息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社会思潮、哲理思辩等等,只有通过受体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后的完成。因此演出主体和受体在同一的演出过程中,可以认为是同一的创作主体。当观众从演出中所接受的信息与观众各自所积累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时,就会产生联想并产生共鸣而激发出参与创作的高度热情,这时联结演出主体与受体之间那种内聚力就随之产生,这种内聚力能使观众加强对演出主体的关注和期待。
我们把这种能高度激发观众创作热情,引起观众对演出主体高度关注和期待的内聚力,称为戏剧张力。
《双重赔偿》剧照
戏剧张力的“三幕式”结构
弗兰克·丹尼尔曾经简洁优雅地这样描述:“某人非常想得到某物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实际上丹尼尔指出了两种戏剧故事的类型:追逐和逃脱。但这二者也可以是一个故事内核的两个版本:或是想得到什么却遇到阻碍,或是想逃离什么却遇到阻碍。因此三幕式结构非常适合清晰地完成戏剧张力。因为,当一个角色想得到某物时,问题便浮现出来:他能否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也被称为戏剧疑问,一个问题需要由三部分构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个问题不需要更多的组成部分,但这三部分却缺一不可。因此第一幕提出问题:角色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嘛?第二幕是执行、解决过程,即深思熟虑,角色历尽艰辛要得到所求之物。第三幕则提供答案。戏剧张力就这样利用观众对问题答案的期待心理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未来的情节。
理解戏剧张力分为三部分这一点会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一点在戏剧叙事下一级的单元内得到了呼应——成功意识到序列和场景同样也有着戏剧张力,它们自身也分为“三幕式”:角色想得到某物,出现阻力,欲望与阻力之间产生的张力,以及结局导向新的张力。在影片《双重赔偿》第一幕的结尾,内夫决定为赚钱帮助菲丽斯杀掉她的丈夫,并且这样就可以和她在一起。此处提出了戏剧疑问:他会成功吗?接下来的序列马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戏剧疑问:它们的谋杀计划会被发现吗?在得到答案之前有一系列的阻力。在它们计划谋杀过程的每一场戏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小阻力,也就是下级戏剧张力单元:他们能说服迪特里希先生签合同吗?沃尔特会在引起凯斯怀疑前就挂断电话吗?只要有戏剧张力,就会有这三部分:必须有设置部分(提出问题),必须有完成过程(深思熟虑),必须有解决过程(回答问题)。电影中的三幕式结构有些像几何中的“分形”——嵌套结构,在三个不同层面重复。
《双重赔偿》剧照
戏剧张力使电影成为完整的整体
理解戏剧张力分为三部分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恰好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的观点相一致——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一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整体而不是80场戏或120次、每次一分钟的电影体验。当把戏剧张力作为主要工具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时,戏剧疑问和由此引发的主要张力(与其他场景和序列中不时产生的下级张力加以区分)会使一部电影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是一统电影的核心要素,它是使得电影各部分之总和得以升华的原动力。我们用它来描述一部电影的主题。“一个男人被错误地指控谋杀并且被警察和地方间谍追捕,他必须努力证明自己地请白。”简单描述了电影《西北偏北》的这句话,即对主要张力的复述,暗示着问题:他会成功吗?同样,《拯救大兵瑞恩》中“一个男人收到命令,带领一队士兵深入敌后营救一名美国士兵并把他活着带回祖国,”还有在《卡比利亚之夜》中的“一个社会底层的妓女渴望得到爱和尊严”,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西北偏北》剧照
主要张力在结构中的常见位置
成功的故事长片中最常用的结构就是——第一幕占影片25%的时长,第二幕占50%。第三幕则是结尾的25%。但主要张力并不是在影片的结尾才得出结果:在大部分影片中,张力结局都是在第二幕结尾处出现;接着在第三幕,新的戏剧张力一般都会发生。例如《西北偏北》中,罗杰试图洗刷自己嫌疑这条张力主线是在影片进行到77%处结束的,第三幕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营救夏娃而展开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决定放弃任务是在影片的70%处,第三幕主要讲述了桥梁保卫战。
《西北偏北》剧照
和制造悬念一样,戏剧张力也是作用于观众的好奇心,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戏剧张力效果的实现更需要观众和角色之间的某种情感连接。这就是第一幕的作用,或用汤普森的术语描述为“设置”,即大卫·波德维尔所称的“介绍背景与角色”和“解释事件状态”,以引出主人公,并在他(她)与观众之间创建情感纽带。一旦这个纽带建好,观众的情感就有了一个支柱,远不止是好奇,还帮助他们在长片放映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注意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