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坑陶俑的发型和胡须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坑陶俑的发型和胡须陕西学习平台2021-03-26订阅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蓄发是对父母的孝敬,伤人毛发自然被视为对他人的严重伤害。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记载,斩人发髻和拔人须眉者,要判“完为城旦”(四年刑)的刑罚。而秦法规定,剃掉头发的“髡[kūn]刑”和刮掉胡须的“耐刑”,是对重罪犯人才会判处的惩罚。由此可见秦人对头发格外重视。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秦俑个个发型讲究,胡须美观,表现出秦人对发型、须眉的重视和对美的追求。秦俑的发型由发辫和发髻两部分组成。发辫大多都盘结在脑后,既美观,又起着束发的作用。发辫盘结的花样有多种,有十字交叉形、丁字形、枝丫形等,其中以十字交叉形和枝丫形的数量最多。发髻可分为圆髻和扁髻,而圆髻和扁髻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头顶绾圆髻的主要为轻装步兵俑及一部分铠甲俑。圆髻的形状看似相似,但仔细观察却能看出各种变化,有单台圆髻、双台圆髻和三台圆髻之区分。三种圆髻的绾结方式基本相似,只是发髻根部的阶梯层次不同。作为基础的单台圆髻,它的绾结方式是将头发梳理整齐后,先将双鬓及后脑根部的部分头发各编成一根三股小辫,然后将余发及后脑根部的小辫合拢于头顶的右侧,用发带从根部束扎,再将头发折叠成圆丘形,用发绳扎结。最后,将双鬓的两根发辫尾端栓结在后脑部分的另一条发辫上,在三条发辫的交会点压一个方形发卡。头绾扁髻的主要是军吏俑、御手俑、骑兵俑,以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扁髻是将头发绾结在脑后,发髻呈隆起的上窄下宽长方形块状。按照绾结的方法和形状,扁髻分为两种,一是六股宽辫形扁髻,二是不梳成宽辫形的扁髻。六股宽辫形扁髻的绾结方法是,将全部的头发梳理拢于脑后,编成六股宽辫,再将宽辫折叠呈长方形状反贴脑后,在宽辫中部用一方形发卡将宽辫固定在脑后的发层上。不梳成宽辫形的扁髻,其绾结后的发髻用于插戴长冠,仅见于俑坑中出土的高级军吏俑和铜车马的铜御官俑头上。
秦俑坑中出土陶俑的发型。除了头发,胡须也是古代成年男子美的象征。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除个别的未发现有胡须外,其余都有胡须,而且样式众多。考古专家将秦俑的胡须分作七个类型,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典型样式。第一种,双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陶俑中留这种样式胡须者数量最多。它们通常修剪成整齐的八字形,两边胡角沿着嘴的双角自然下垂,颔部缀一点小须,整体造型美观大方。第二种,络腮大胡。它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在面庞双颊及下巴处连接成一个半圆形的圈腮长须,上唇有两片双角翘卷的大八字胡,须髯开放。有的在面颊上留两片长而浓密的髭[zī]须,嘴唇的下部留一小撮胡须。留着络腮大胡的武士俑,一般都颧骨较高,类似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形象。第三种,长须型。这种胡须样式目前只出现在四件陶俑脸上,但细部特征也不雷同。如一号坑T10探方6号过洞的20号俑,下颏[kē]连带双颊部位的一把宽扁长须飘洒在胸前,上唇有两片八字胡,面庞丰满,仪态潇洒。另一件陶俑面庞清瘦,下颏一缕长须翘起,上唇两片小八字胡,显得机敏多谋。第四种,三滴水式的髭须。这种胡须的样式十分别致,其形状为面颊的颧骨下部各有一小片浓髭,或各有一个乳头状的髭须,下颏上留有一撮小须,三点胡须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上唇配两片双角上翘的八字胡。
秦俑坑中出土陶俑的胡须。从秦俑花样翻新的发型和变化多样的胡须中可以看出,秦人的生活并不刻板呆滞,他们各有所好,有各自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秦代的雕塑师们根据现实生活所见,以写实为基础,提炼并塑造出各种样式的发髻和胡须。其精彩的艺术创作,不仅赋予了秦俑多姿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也为我们展现了秦人真实的生活面貌。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