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未成“经师”何为“人师”
常言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不过,我们的问题往往是“好为人师”,而鄙视“经师”,很少考虑自身是否具备“人师”的资格。所谓“经师”,强调的是要有做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没有这些为基础何为“人师”?
我们之所以成为老师,是因为具备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具备教师任职资格的一个原因。国家对教师不仅有学历的要求,还有于教师身份相应资格要求。有入门考试,有上岗培训,进来以后还有一年的试用期,这是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因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是要我们去具体解决的,许多时候,别人是帮不了我们的。
做教师的不仅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良好的个体素养、特有的敏感。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某种意义上讲的就是我们的“教”有没有触动学生的“学”。学生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其实就是在给我们反馈信息,老师你讲的我懂了,老师你讲的我不明白。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按照外在的形态来分,有演讲、练习、实验、研讨会、小组讨论、两人对话等形式。尤其是演讲,“每一次有价值的演讲,可以因主讲者不同的态度而迥然相异,如有的演讲在教学技巧上以听者为主,吸引住听者的心;有的演讲只是教师一人报告一项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几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但正因为如此,就让听众自然而然地参加了真正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说,好的讲授,一样可以打动听者,引发听者的参与欲望。从角色视角来看,“经师”必须明确我们的角色是多样化的,需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和掌握一些教学技能,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随着角色的变化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
但就表达而言,所谓“经师”教学语言要干净、有吸引力,关键在教者背后的经验、见识、阅历。他们“在演讲中可以透过音调、手势以及精辟透彻的分析无意间造成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只有透过说出来的话以及在演讲中——不可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讨论中——显示出来。有些隐藏着的东西,只有在气氛的激促下,教师才会讲出来。教师在无意间表达了他严肃的思考,他对此的疑惑不解,这样,教师就真正让听众参与了他的精神生活。”
“专注于全人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帮助孩子将梦想变成现实”,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在点燃学生的梦想,“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要让学生有梦想,自己就要先有梦想。我认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技术精良的“匠人”,即“经师”。当一名技术熟练的“匠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历练。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有一点技巧,将技术上升为艺术。
“经师”对教育要有自己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对教育对于人的价值要有清醒的认识,至少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和教育主张。这恐怕光有梦想、激情以及埋头苦干的精神还不够,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书,尤其是经历史验证过的教育经典。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成为“人师”,最要紧的还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经师”。试想一下,如果连基本素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没有达到,何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