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

展望新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前景

随着电脑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地被应用于历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将会比20世纪更加精彩,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这是可以预言的。

随着文物考古新发现的不断积累增多,从远古到明清的历史都会有许多新的资料补充。再结合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研究的大量新成果,中国古代的历史将会在更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写。这样,一部部崭新面貌的中国古代断代史、专门史著作将会陆续面世,一部部崭新面貌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也将陆续问世。

由"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主持编写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将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以填补传统二十四史中后二十史无注的空白(即使"前四史"中的原注释也不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要,必须重注)。这将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更为便利的资料条件,也有助于史学新成果的更多涌现。

"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后,中国古代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已可推至四千年前。等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完成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将被落实。21世纪写出的《中国古代史》将把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周详地加以描绘和论述,以提供给年轻一代的读者。总之,21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前程远大,每一位研究者都可以在其中大展宏图。

给青年学子的指导意见

研究历史的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自觉不自觉,都要受一种或几种理论观点来支配,如历史唯物论、英雄史观、经济史观、历史循环论、历史虚无主义、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有些人尽管口头上不承认,实际上他的研究思路和得出的结论,正是某种观点的体现。

"文革"刚结束时,学术界思想混乱,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过时的想法,在一部分中青年学者中泛滥。具体到史学界,有人特别反对五种社会形态说,认为"文革"以前史学界对历史分期的讨论毫无意义。当然,中国古代是否有过奴隶制社会,由原始社会是否可以跨越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错了,过时了。

关于史学方法论,其目的无非是要找到一种能够洞见历史发展规律,并且用力少见功多,即"事半功倍"的研究途径。我认为研究历史没有多少窍门可找,既要勤奋又要有时间的积累。研究自然科学和文学创作可以早出成果,成名于年轻时,但研究历史的人却是在40岁以前很难有大成就。

首先你要有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因为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人再聪明也不可能写出很有价值很有分量的著述。我给自己立有座右铭:"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要"勤",包括眼勤、脑勤、手勤、口勤和腿勤。眼勤就是多看书,脑勤就是多思考,手勤就是多记多写,口勤就是多问多切磋,腿勤就是多实地考察。要"奋",就是奋发有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十倍的努力,百折不回,最终总会有所成就,才不至于"虚度年华空一生"。

具体到著述写作,我倒有一套工作程序,也可以在这里谈一谈。

一旦确定某一课题,我首先搜集资料(已有的资料更要充分利用)。我的方法是摘录卡片,每张卡片只记一条资料,以便于后来按类分组。资料内容包括三方面:一为原始史料,二为理论指导,三为学者的有关论述。资料收集齐,还要认真审核,剔除不能用的,然后把保留下的卡片按不同类分成一组、二组、三组……再根据卡片分组拟写出所要著述的大纲。第一标题下用第一组卡片的内容,第二标题下用第二组卡片的内容,依此类推。将来全文写完卡片也就用完,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一遍净"。

我认为这种工作程序有三点好处:一是避免写前忘后,使思路通畅无阻;二是避免卡片太多,使用时给自己造成混乱;三是避免内容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

凡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程序。我以上所谈只能说适用于我自己,不是人人适用。特别是现在有了电脑这种工具,写作和研究的手段更科学、更实用、更便捷,但读书和写作的基本程序还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