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历史 韩鹏宇 | 绥化清史讲座 3
三、绥化厅时期(一)理事通判厅经过了北团林子时期的积淀,这片地域人口多起来了,经济发展了,大量的土地也被开垦了,到了光绪十一年,绥化这片地域,正式由当时黑龙江将军府在此设立理事通判厅。那么大家常识性判断,是不是就是说在我们这片地域从此就拥有了政府了呢?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当时的绥化理事通判厅只能算半个政府,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政府。这个怎么讲呢?当时绥化厅的全称叫做“绥化理事通判厅”,理事,就是治理民事;通判厅,是一个五品的政府机构,直接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府,属于省政府在北团林子设立的派出机构。例如,当时清政府曾设立过水利通判厅(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就是由于这片地域水利工作十分重要,但这片地域又没有设立政府,暂时也没有设立政府的打算,所以政府向这片地域派出建立临时机构,专门负责水利之事,那么这个地方就建立了水利通判厅。如果有一天,这项工作完结了,这个厅就会被撤销,就像当年我们的行署。有的通判厅隶属于省之下的府,有的直接隶属省。咱绥化理事通判厅直接隶属省,这个叫直隶厅,隶属于府的叫散厅。当时黑龙江还没有府,临时设立的厅,后来职能不断强化,都发展壮大为府,一个也没有被撤销,派出机构最后都发展成为正式的政府。光绪十一年,由于北团林子人口增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也随之多了起来。北团林子没设厅之前,百姓要想打官司,要到呼兰城去。因为本地没有衙门,打不了官司,设立绥化理事通判厅,实际主要就是负责民事纠纷——断案(当时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并没有分开)。当然也还有别的,比如要对这片地域治安、经济环境、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等等。北团林子在设厅之前,已经有军队驻扎,军队实际已经具有了一些行政职能,所以自北团林子有驻军开始,到设立绥化厅之前,北团林子时期实际属于军政一体时期。百姓的一些纠纷,军队也管,只是朝廷未予明确。设立厅之后,军队还政于厅,回归军队保民、安民驻防的职能。(清初东北地域形成三位将军管辖的格局,黑龙江原本属吉林将军管辖,后因面积太大,无力管辖,黑龙江就从吉林将军辖区独立出来,专设了黑龙江将军来管辖黑龙江,实行军政一体的管理体制,主要功能是军。六城相继设立副都统,直接隶属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起,黑龙江陆续设厅,绥化地域陆续被分割分属绥化厅、海伦厅、安达厅、肇州厅)当时的军队在行政方面,大致相当于警察的角色,绥化正式有警察,是到了绥化府时期,这个一会再说。绥化理事通判厅,这个派出机构,后来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政府,应该说是受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所影响,顺应了潮流,满足了人民的意愿,所以才随着人口的增加,管理工作越发复杂化,管理的职能也只能随之强化而非弱化。这不单单是绥化厅。后来其它厅也都正式设立了政府,设立知府。绥化厅,按照现在的说法,大致相当于法院、民政局、税务局,所以说他是政府,不够准确,因为不完整。(二)绥化名字由来绥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绥化这个名字,从我的研究来看,它并非今天人们常说的“抚绥教化”之意,这是典型的受中原文化影响,以中原文化来解读东北文明。解读绥化,我认为这个思路应该调整为和东北的地域历史结合,从而得出综合性的推断,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事实上在黑龙江这片地域,绝大部分地名,都是满语的中文转音。满语是女真族的语言,就应用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什么是中文转音,就是翻译过来的中文表述。若有懂满语的,就能知道大部分地名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呼兰,满语是烟囱的意思(观察呼兰河的水系图会发现,呼兰河的分布很像一个风往东吹的烟囱,这能是巧合吗)。比如说绥棱的前身,绥楞,满语是马蜂窝的意思,就是说再早,这个地方马蜂特别多。绥棱地处半山区,小兴安岭南脉,说那年月马蜂特别多,应该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咱绥化,满语绥化,蒿草的意思。蒿草最爱生长在荒草甸子上,按今天说法是湿地。咱们这片地域蒿草遍地都是,它成为地名,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抚绥教化”之意,应该是我们附加上去的,这是我们总试图用中原文化来解读它的结果,应该并不是它的本意。(三)绥化厅管辖范围
绥化厅管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呢?要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地质测绘是非常难的。不单单是绥化这片地域,在咱们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地域,它地广人稀,土地测绘需要翻山越岭,好多地域又没有路,当时没有GPS这种技术,测绘全靠双脚和双手。不难想象,难度是巨大的。所以当时在那样的条件下,黑龙江将军府是如何确定绥化厅辖区范围的呢?总不能不明确下来,因为已经设立了机构,机构都管哪些区域,总需要明确下来的,否则治权不清。最后的方案是,绥化厅的管辖范围,以河流为标准。五段河流,以五条河流为标准,两岸及周围的地域,就是隶属于绥化厅的。都哪些河流呢?诺敏河,这在绥棱地域,庆安也有,格木克河,还有尼尔吉河和额依浑河,还有濠河,这五条河流。从这五条河流来看,应该包括今天的绥棱、庆安、甚至还有海伦和铁力的一部分地域。那么面积有大呢?我按照今天各县明确的地域面积推算了一下,大概是1.5万平方公里(庆安5607平方公里、绥棱县4238平方公里、北林区2723平方公里),这就是当时绥化厅的管辖的最大范围。但我和大家说了,当时的测绘达不到今天的程度,所以当时也只是以五条河流为界,五段地域彼此并未连成片,因为当时的人口密度也没达到那个程度,治权的具体区域也只是限定在河两岸。而且,这五条河流是这样,当时土地放荒,也是以这五条河流为准。闯关东来的流民来到绥化厅,大抵就居住这五条河流附近,因为当时其它地域在没有测绘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放荒。招垦行局放荒,是必要先行测量并有所规划的。这几条河都是呼兰河的上游支流,也就说,闯关东的流民和招垦行局选择土地,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水量充沛、土质肥沃的区域。人们总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那些最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规律。北团林子、绥化厅,它吸引了我们的祖先前来此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四)绥化厅人口绥化厅既然有设立厅的必要,说明了北团林子的快速发展,那当时绥化厅究竟有多少人口呢?光绪十三年的时候,绥化厅做了一次人口普查,大家猜猜有多少人?光绪十三年,北团林子成立仅2年多的时间,有多少人呢?大家想,能不能超过万人,大家想,有没有10万?同治元年有8000多人,光绪五年的时候,我推算了,北团林子当时约有2万人。到了光绪十三年呢,近8年的时间,绥化厅人口能有多少呢?三万,10万(现场观众回答)。我说这个数是准的,是有依据的。光绪十三年,绥化首任通判毓衡,他做了一次人口统计,这个数据是从黑龙江将军府找到的,当时毓衡给将军府打了一个工作报告,报告中有这个数据,76560人!8年的时间,北团林子人口增长了将近4倍,真可以说当时北团林子天天有移民来此定居。原因有很多,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同治元年,土地放荒,导致北团林子人口骤增。(五)绥化厅行政
再来说说绥化厅的行政级别,是五品,啥意思呢,就是当时绥化厅的最高官员,我们称“通判”或“通判老爷”,也就是绥化厅的一把手。他是正五品,当然这个大家不能绝对的理解,说绥化厅的通判老爷都是正五品,目前根据我的考证,还不能这么这么说,因为啥呢,在咱们黑龙江地域,当时很多派驻的厅级官员,有官员为从四品,也有的低些,从五品或正六品、从六品。可以把它理解成县级,有的是正处级,有的是副处级主持工作,有的高配副厅级,但无论你什么级别,只要是在这干,就是参照县级标准。实际已经高配了,知县是七品,通判要比知县高些。为什么标准不一样呢,有些人是有功绩的,有些是自己奋斗来的,有些是家族继承。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同样为通判,他有可能是高配的。后来,从咱们绥化府时期来看,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当时的绥化厅,是五品(正五品)的办公机构,处级单位,已经具备一部分地方政府的性质。但是,再次强调,它是派出机构,按理说派出机构,多为临时,绥化厅也如此,但当时的形式是,闯关东的移民热潮这个历史大势已经不可抵挡,同样派出机构来对人口密集地域实施管辖,必然也会因为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成为常设机构,所以这个临时机构,从设立那一天开始,北京紫禁城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明白,黑龙江将军的官员也都明白,厅迟早会发展成为正式的地方政府,说是临时的,实际为常设的,因此也相当于政府,只是由于官方尚未确认,从设立机构的人员及其规模,职权来看,也的确只具备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职能,而非全部,所以我说,相当于半个政府。绥化厅发展、演化为绥化府这20年期间,实际不足20年,19年多,这是绥化厅在北团林子地域存在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陆续有16任通判任职。绥化厅也就19个年头多,居然有16任通判任职(共有12位,其中文贵任了三届、常喜、福厚各任了二届),那么大家平均一除,一算,这一任的任期也就一年多的时间,非常短,目前,从民国版的《绥化县志》中记载来看,这个任职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有些时间记录并不准,但我们目前依据的文献,在此方面,只有它,所以根据民国六年版《绥化县志》,竟然有通判任职不足半年(第四任通判丰绅额任期最短,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初七日到任,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初七日卸任,任期仅有2个月),这是在绥化厅,在省内其他厅其他地域,也是如此,官员任职,朝廷规定任期三年,一年试用期,一年后合格由署理转为实授,虚职转为实职,试用转为正式录用,转正。官多,导致了这种官员任期过短情况的发生,很多官员试用期刚满即被派到别地去实授。如此频频易任,十分不利治理地方。谈不上政策的连贯性,治与不治,全凭官员的良心,而官员出于仕途的考虑势必大多无暇顾及地方的发展建设,地方的治理很难会有大的起色,时间太短。从中我也看出大清在干部制度上的不完善,三年任期时间尚可,问题是很多官员都没有干满任期。无论绥化厅的一把手,还是后来绥化府的一把手,按照大清律令,这个级别的选拔任用需要经吏部最终审核批准,这里面竟然还有一个程序,就是吏部最后也非有定夺权,而是报给光绪皇帝,都需要他的朱批。吏部向皇帝递交干部的候选名单,皇帝画圈,圈到哪个名字,哪个就是,这个人才可以到这个地方去任职。当时的情况是,干部由黑龙江将军推荐,经吏部审核,交由皇帝最后定夺。但这个程序不对,应该是吏部根据空缺直接拟定候选人名单,可见黑龙江将军的推荐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光绪年间,黑龙江将军的推荐在黑龙江干部成长上起了决定作用,这也反映出了清廷对边疆省份治权的弱化,这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言,这是衰败的一个象征。在19年多的16任通判中,不排除有人并没有实际到任。就是说只履行了组织手续,本人却没有实际到任,署理是暂时的代理,随时可能有人来替代,而其本人若无差错,可由署理实授实职到别的地方,而只把署理的位置当作过渡,因此本人自然希望尽可能的缩短署理代理时限。绥化厅时期16任通判,很多位都是这种情况。这些干部大部分省内交流,其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六)首任通判毓衡这个人应该是北京人,目前,我尚未在吏部官员档案中查询到这个人的资料,有的官员查到了,比如文贵,甚至还查到了他考试的卷子。但这个北京人的资料,还未查到。《绥化县志》中记载,是正红旗贡生,就是说是一个秀才,而且在秀才中因为出类拔萃被选拔进了国子监做监生。学历不算高,咱绥化府最后一任知府黄家杰是参加过殿试的进士,学历最高,是个状元郎。做到贡生,就可以做官了,但能直接派到绥化厅任通判,这显然是重用。在到绥化厅前,应该在别地另有任职,直接任命的可能性不大。在绥化厅的历史时期,干满任期满三年的,只有这位毓衡,唯一的一个。短的,有一位叫杨玉峰,就呆了3月,我怀疑他都没来上任。看这个人名字,极有可能是绥化厅历任通判中唯一的一位汉族官员,因为其他人的名字都是满语的中文译名,可以想象,大清是满族的大清,在任命官员上,对民族成分还是很介怀的。福厚通判是仅次于毓衡的,干了2年。从时间来看,也只有在绥化呆的久的官员才有可能多做一些事情。绥化厅首任通判毓衡和咱们后来的首任知府成多禄,这二人应该说,在清朝历史时期,应该为今天绥化人所熟知。为什么?毓衡是绥化厅时期唯一干满任期的,他在咱绥化厅,干了这样几件事:(1)勘察绥化地域就像土地放荒,首要摸清楚究竟有多少地一样,绥化厅辖区的主要地域,他带人逐一踏查,这个过程毫无疑问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行为,应该说是作为绥化厅的首任一把手,责任感的体现。搞清楚辖区究竟有多大,这对于绥化厅的发展,显然意义重大。因为前面我说过了绥化厅辖区,所以这里就略过。(2)筹划建设绥化城
光绪十三年,绥化厅成立2年后,首任通判毓衡已近三年的任期,他决定临走前在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有一项工作他一直想做,再不做,他该转任离开绥化厅了。北团林子时期,百姓自发的出于安全的考虑,已开始筹建绥化城,只是那时尚不具备条件,因此也只挖建了护城河。围绕着护城河,毓衡经过慎重考虑,为保绥化厅的长治久安,他下定决心建设绥化城。建城绝非易事,它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毓衡给黑龙江将军府打了一个报告,详细说明了建城的必要性,希望得到将军的支持。将军的回复是可以拨付些银两,但苦于财政拮据,仍需地方自筹。绥化人要建绥化城,你绥化人自己建。所以咱们绥化城的建设,实际上所需资金都是东大街的商户、满族贵族和百姓们共同自发捐助的。当时东大街商户组建了一个商会组织,叫公议会,有事大家商量。它相当于今天的工商联,只是它是自发的,我们的工商联虽说是社会团体,但相当于政府组成部门,对外代表政府服务企业。成立后的公议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助通判筹银子,光绪十三年,7万多百姓可以说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了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家园,大家积极响应通判毓衡的号召,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当时驻防绥化厅的营兵有200多人,公议会负责筹银两和工人吃饭等后勤工作,通判毓衡统筹调度,营兵们组织百姓运送、制作土坯,各司其职,统筹推进,建设我们的绥化城。整个绥化城的工期,1年多的时间。今天,我们绥化人再也看不到绥化城的样子,但是我告诉大家,绥化城,带城墙的,虽说和南方高大古城不能相比,但结构大抵相同,只是比例小了一些而已。它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今天的年轻人大抵不了解这段历史,但老人,有些人还是见过一些残存的城墙和城壕的。昔日的老绥化城,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那种古老的,由城墙围起来的四四方方的一座古城。城墙之上,有墙垛子,也叫城堞,很像长城的城墙,几字形。还修建了四座城门,北门叫安定门,当时土匪大多从北面来,所以北门叫这个名字,人们期盼北面能够安定,不再有土匪来袭。南门叫彰德门,西门叫迎恩门,当时连接呼兰厅的官道,官员从这个门入城。东门叫朝旭门。都是好听的名字。这些名字反映出了当时百姓的心态。从此,绥化看上去越发的具有城市的特征了。绥化城的建立,意味着北团林子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意味着城市建设从此步入快车道。这也同时意味着20营屯自此加速没落,居住在十间房的更多的满族贵族们把目光投向了绥化城。人们总是希望生活更加美好,建城的绥化厅,自此真正成为北团林子的中心区域。(3)推广集中种植庄稼拥有自己土地的满族和领取了土地的闯关东的流民,种植庄稼当时由于没有政府集中推广种植,所以种植庄稼,品种杂乱不一,这十分不利于提高产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绥化开始有序推广、倡导农户统一种植,在清朝时期,就缘起于绥化厅时期,就是从首任通判毓衡开始的。他开始组织农民有目的的集中种植一些农作物,主要是这五大类,高粱、苞米、豆子(杂豆,并非以黄豆为主,当时尚未形成以黄豆为主要豆种)、苏子(当时绥化人食用油多为苏子油,以苏子籽粒替代芝麻制作)、麦子,都是旱田作物,那时候还没有水田地,绥化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田是从伪满时期开始的。当时,倡导农民在年初选种时,优选那五大类品种,这对于绥化的农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正是绥化农业种植结构形成并发展的初始阶段,它的形成,与闯关东的流民的种植技术有关,更有绥化的纬度之下日照、雨量、土质、地势等多方面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它的形成,能够反映出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4)绥化厅贸易
我给大家念一组数据,光绪十九年,北团林子设厅的八年后,绥化厅,这一年,酒产了240万斤,就是烧锅酒,本地小烧。马交易了3696匹,马是当时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买马,买马和我们今天买车是一样的,而且它还有助于农业生产,大多是矮腿的蒙古马,能吃苦,这是这马的特性,当时的肇东、安达有马的交易量应该比我们这要多,有人专门从蒙古贩马过来。那时绥化厅的粮食外销陆路依靠马,大量的则是河运,用船。猪1064口,这个不用说也知道,本地人养的,主要是吃掉了,人们吃肉,吃猪肉。7万多人全年交易了1064口猪,这还不能保证大家都吃了。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吃得起猪肉的人,还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个少数,应多以满族人为主。汉族人这个阶段,从事工商业的人们尚处创业阶段,富裕的人凤毛麟角。这里多说一句的是,在咱们黑龙江这片地域,至今流行的杀猪菜是地地道道的满族菜,并非汉族菜。满族人过年祭祀要杀黑毛猪,祭祀后家族人吃猪肉庆丰年。所以满族人吃猪肉既是纪念祖先也是家族昌盛、人丁兴旺的一个象征。后来汉族的有钱人过年也开始仿效满族人,也杀猪,这种风俗,就是到了今天,也仍然是这样。实际就是一种象征。多说一句的就是,过去说是迷信的跳大神,是萨满教的一种活动,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其唱段内容多有满族人的文化故事,学术界现在管这个唱段叫乌拉本,此方面辽宁省很重视,曾经整理挽救了一批,出版过一套书,它实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绥化,当年能跳大神会唱神调的也很多。这一年,烟,成交9440斤,就是黄烟(种烟收税历史悠久,同治四年就开始收了),抽烟,也是有钱人才抽得起,产量并不高。这些数据是准的,是从黑龙江将军府中到了,当时统计这个数据,主要是因为要收税。(5)绥化厅税和财政收入前面说过绥化厅大抵相当于法院加民政局和税务局,收税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为了强化这个职能,也是为了便于管理。绥化厅时期就单独设立了一个税务局。当时最先由通判代收,叫厘捐分局(总局在呼兰城,光绪十七年设立),当时为了收税方便,在绥化厅各个地方,比如十间房、津河镇、双河镇、上集厂等处都设了卡,相当于小税务所,不干别的,就是收税。当时的税分两块,一块是农业税,一块是商业税。农业税主要是土地升科后逐年需缴纳的费用和领荒的一次性费用。土地升科后,每垧要交600文,当时还分大租和小租,小租就是自己承包的土地又转包给别人,这个转包的承包人也要交税,每垧60文。绥化厅起步的时候,依据同治元年放荒的土地,大数3万垧,此时已经10多年了,推定土地已全部升科。这样能够推算出绥化厅当年,一年土地税至少收了1800两,加上领荒的费用,大数2000两。加上烧锅酒的税(大税),15家,每家每年200两,大数3000两。这里多说一句的就是,每一家烧锅酒都是一个企业,在清朝,绥化厅最早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就是烧制烧锅酒——制酒!烧锅酒的原料是高粱和小麦,我们当时的农业种植结构,这两个农作物是主要的。足见这是人们依托我们寒地黑土资源禀赋,在这片田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结合自身优势,做出的客观的尊重自然规律的物竞天择的正确选择。这或许对于我们今天的招商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2000加3000,共5000两,绥化厅起步,大致就是这些税。随着各种税种,当时黑龙江将军府经申请进行了改革,陆续增加了很多税种(倒腾粮的粮贩子每石也要交税,百货商品,小物件,生活用品,也收税。进山砍木头也收税,税收可以说越来越多,直至大清灭亡,各类税最高将近六十种之多。),很快,绥化厅每年收税会达到万两,并随后逐年开始翻番。这是绥化厅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一、需要说明的三个历史问题(一)澄清一个历史问题——绥化历史究竟有多久(二)北团林子名字是怎么来的(三)清初黑龙江概况是怎样的二、北团林子时期(一)北团林子开发时间——同治元年(二)同治元年——土地放荒(三)十间房(四)绥化最早的店铺之一—锦和盛(五)20营屯(六)同步发展,不一样的发展结果三、绥化厅时期(一)理事通判厅(二)绥化名字由来(三)绥化厅管辖范围(四)绥化厅人口(五)绥化厅行政(六)首任通判毓衡(1)勘察绥化地域(2)筹划建设绥化城(3)推广集中种植庄稼(七)绥化厅贸易(八)绥化厅税和财政收入四、绥化府时期(一)绥化府辖区(二)绥化府行政(三)首任知府成多禄(1)明确辖区,踏查全境(2)建立警察队伍(3)办学堂(4)人口统计(5)禁毒五、绥兰海兵备道六、综述
作者简介:韩鹏宇,汉族,1976年12月生于绥棱,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诗歌和地方史,著有《日本殖民绥化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