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的华县城东南部风情——少见的“拜巷”礼俗

乡愁,少华山下(三)
作者 郝庆年
从渭河岸边远眺南山,可见嵯峨的群峰间有一峰峻秀挺拔,犹如一柄青剑,高指蓝天。这就是著名的少华山。山中森林茂密,飞瀑如练,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现已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少华山西有座雄伟的五龙山,古时也算作它的西峰。少华山东侧有小敷峪,西侧有潭峪、太平峪和石堤峪。四道峪各有一条河:罗纹河、潭峪河、太平河和石堤河。此外还有一些小山溪。这些河流和山溪出山后都育出了一片片竹林,竹林之间则是遍野的杏树、柿树等树。春分前后,杏花盛开,站在华县城头向南瞭望,山脚下绵延十多里的粉红色的云雾和翠绿的林霭,交互叠覆,构成了华县最骄人的风景:“千顷绿竹,十里红杏”。就在这一片林海中藏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村庄和几座寺院。
华州南部风光 网友供
这些村子中大的就是水峪村,我的家乡。解放前该村六十户人家,其中五十多户分三排挤住在方方一百多米的小城内。向西的三层青砖城楼高拔巍峨。由于世代没有什么大户人家,村风较为宽和融洽,秦东的民俗在这里保存得较完整。春节的村戏和跑马、跑旱船等社火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正月十五夜村中流光溢彩,灯火辉煌,自乐班唱奏尽兴酣畅,出神入化。整个村子像醉了一般。

水峪村牌楼 刘焕民摄

就婚礼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仍沿袭着祖辈的旧俗。普通人家也用花轿,新娘“凤冠霞帔”,新郎长袍礼帽,礼帽上插有金花,和古装戏上新科状元帽相像。讲究人家,新郎要骑马亲迎新娘。新婚三夜的“耍房”是全村的热闹事。新房内挤满了人,耍闹内容都是逗新人玩,增进这一对“布袋卖猫”式婚配的青年男女的了解和亲近的,有些则是用鞋底敲打新郎刚剃的光头逼着新郎新娘做的,内容方式都较为粗俗。水峪村有一件礼俗则是别处少见的,叫“拜巷”:新婚第二天清晨,由婚礼的一位主事人夹着红毡,领着新郎新娘先去本家拜长者,随后在全村转拜。观音龛、井王龛、大槐树、官碾子是必须磕头跪拜的,有些爱耍笑、爱恶作剧的,还要新娘子叩拜拴马桩、自家门前的石墩、甚或大点儿的牛粪堆。这个婚俗是否还有其它来历不很清楚,单就其让新媳妇尽快地熟悉即将生活的新环境来说,也可算是一件值得倡导的好玩事。

水峪村老房子 刘焕民摄

村南山脚下的竹林带旁有一座唐代古刹甘露寺,寺内有三座大殿,供奉着刘关张、菩萨和如来佛。千百年来,它像一位历史老人亲历目睹了周遭的风雨沧桑。解放前夕寺院已是烟淡香稀,萧条败落。
水峪村东北四五里处有一约二百户人家的大堡子——少华镇,城门朝南,城垣严整,解放前后都做过乡政府。村中有一刘家曾是华县巨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仓皇西逃,农历闰8月29日到华县。当时刘家主事人刘刘氏(本地百姓称“刘家老婆”)捐银一千六百两,以济“圣”困,后修葺华县文庙又捐以巨资,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据刘家一位姻亲后裔云,该老妪去世于1920年前后,其时虽已“民国”,但民间满清遗威尚存,按其“赐封”,陵园修建十分豪奢,石人、石马、石桌凳、牌坊之类,排放了约半里路。后该墓被盗,加之不太有人照料,早露出了残败景象。我儿时(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走亲戚常由该陵园西边高处的路上经过,向下望去,一座墓冢孤零零地堆在荒野里,三几个石人、石马东倒西歪地散落在坟道上,夕阳中,荒草凄凄,狐兔出没。五八年大炼钢铁,这里的石人、石马、都被打碎烧了石灰。随后,陵园就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水峪村正北四、五里便进入了长安古道南的村落带,由南向北依次是李牌、何家巷、圈墙和瓦头,一村挨着一村。再北去就是华县东关,关东头有一座横跨东西大道的郭子仪牌楼,上书“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八个大字,巍然高耸,纵揽长风。

华县东关的郭子仪牌楼 华州农绘

瓦头村有我老外婆家,儿时我每年春节要去拜年。该村道较宽,有一种大气的文化气概。关家是村中的大家,主人曾与杨松轩先生等合办过少华女校。瓦头村正西里把路处有一个小村:“虫郎庙”。
瓦头村“小有洞” 宋朝峰摄
这里乾隆时出过一位刑部郎中(正司级)王士棻,不畏强暴,执法如山,大学士纪晓岚曾赞其“端重精明,翘然出众”。奸相和珅权倾天下,满朝瑟缩,其一家奴仗势欺人,《华州史话》载,当时“刑部四人承审,二人托故离去,一人始终一言不发”,只有王无视淫威严正审理,终将其绳之以法。王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堪为华州人的骄傲。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乡愁少华山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