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夏天有应答

作者:刘继荣

来源:《品读》2021年第6期

三月,寒流过境,沙尘落落,人恍如住在一盏昏黄的灯笼里,早晨也像傍晚,老城像是回到了古代。
醒来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妻女唧唧哝哝,悄声说笑,我不由自主微笑,这声音煞是好听,胜过巴赫的协奏曲。
但生活里也不是没有烦恼的,我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儿由妻带大,妻天性淡泊,有点老庄作派,女儿成绩一直不温不火,她亦无嗔无恼。
今年女儿高二,我决定回来工作,宁可赚得少些,也要陪她高考。我总觉得她还有潜力,石中隐玉,蚌内藏珠,须凭匠手功夫。我想做个好玉匠。但努力一月有余,女儿成绩不升反降,我颇焦虑。
咦,我听到女儿撒娇耍赖,拜托妈妈帮忙请假。这还了得,决战在即,居然还有心思逃学?我大不以为然,于枕上撑起手肘,攒眉细听。大概母女俩体恤我昨晚值夜班,故此声音压得极低。
隐约间,我听见女儿说没有玫瑰花,也没有糖,不乐意去学校。痴儿,你是去学知识,又不是去十二棵橡树庄园参加舞会。妻无原则地笑,真是慈母多败儿。情急之下,我推开卧室门探出头去,她俩正吃早饭,瞧见我蓬着头,光着脚,乐不可支。
“糖!”我冲女儿发作道,“你就知道花与糖,你可知道,毗邻的蒙古国,这几天正经历强台风,牲畜走散,家园被毁,大批牧民失踪。直到昨天上午,苏赫巴托省的最后一名失踪者才成功获救。你还有心思说花与糖,告诉你,每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写卷子,你就该感恩所有,糖!”
女儿惊愕地掩住嘴,迅速背起书包,落荒而逃。我气犹未平,追到门口:“太骄堕了,难以成事。”她的脚步声消失在楼门外,我才转过头,对妻正色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她大早上就想着偷懒……”
妻叹气:“你脾气也太急了一点,她又不是当真要请假,只是口头发狠释放压力而已……”我一愣,妻平静地说:“孩子并有没有要什么玫瑰花和糖,她说的是天天下沙尘,都快忘记太阳模样,没有玫瑰花般朝霞可看,也没有薄荷糖一样的空气可供呼吸……”哦,原来如此,看着女儿杯子里未喝完的牛奶,只咬了一口的苹果,我有些懊恼。
妻悠悠地说:“一个孩子,即便想着花与糖,也是寻常事,何必动怒。”不不,我不认可,我以为,上了高中就是大人,须明事理,知晓自己的责任。妻正梳头,她展颜一笑,不与我争辩,只轻声提醒道:“最近,女儿与你生分多了,昨晚还偷偷问,爸爸什么时候再去外地上班。”
我想了想,确实如此:父女相对时,她往往端肃凝然,谨言慎语;母女相处时,她立刻枝舒叶展,水流花开,风吹云动。我以为,严父慈母,是家庭最佳格局,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我还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我一收拾行李,她就手脚并用,牢牢粘我身上,哭得像只坏掉的报警器;上小学时,我回来休假,孩子开心得凉鞋带子都蹦断了;即便上了初中,女儿也总是盼我回家,舍不得我走。时至今日,她却希望我离开,真让人伤感。
近年来,身边有同事孩子考上海外名校,意气洋洋;也有亲戚子女事业有成,花开富贵;我的心思起了微妙变化。我巴望女儿也成为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霞光映照门楣。妄念一生,烦恼也至。
妻劝我道,世上有金玉翡翠,亦有泥巴沙子,万物都是好的。女儿并非怠惰,她学习用心,也肯吃苦。这些日子,爸爸忽然变身严厉监工,孩子频频梦见考试,试卷模糊不清,笔里没墨,汗出如浆,经常在夜半惊醒。我黯然,终于明白她成绩为何下降。我不是玉匠,而愚妄且暴躁,像个莽汉。
晚上,吃过饭后,我想向女儿道歉。慢慢踱过去,瞧见她正为一道数学题犯难。我半笑半恼道:“这种题都做不出,亏你还是我女儿。”她登时变色,用手掌盖住卷子。我心里咯噔一下:糟糕,真是积习难改。我颇惭愧,咳嗽一声,坐下来给她讲题,孩子移开手掌,静静地听。
五月的一天,妻加班未归,我给女儿做了蛋炒饭,她却怏怏地没胃口,说与同桌发生误会,两人争吵绝交,很难过。
我忍住了差点脱口而出的训诲,给她讲了个小故事:今天午餐时,有同事说好友在外企做法师,一时四座皆惊,不知何等样的公司,竟然还要聘请法师捉妖拿怪。同事先自笑软了,说是口误,好友是法务,并非法师。
女儿扶着筷子笑很久,我告诉她,那个同事还说,她与好友经常争吵,很多次绝交又和好,真正的朋友是吵不散的。女儿的眼睛亮起来,最后,她吃完了满满一盘蛋炒饭。我向妻邀功,她夸我沉稳很多。我感慨道:“从前我真不知道改变自己如此之难,大人的成长还千折百回,何况孩子。”
转眼到了六月,要期末考试了,我买了盆茉莉,欢欢喜喜安放在女儿书桌上。忽然发现,花盆上居然有行楷书:状元及第。
我有点尴尬,但女儿并不在意,只夸赞花好看。她笑微微伸出手,掌心里有几颗小小的樱桃糖:“喏,今天我与同桌和好了,她送我的。”我们一人一粒,有滋有味地吃起来。楼下有人剪草,青草的香气直上高楼。
此刻,仿佛只要你叫一声夏天,就有应答,所有的绿,所有的风声和鸟声,都归你。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政治、经济、商业大事,解读社会发展,品味人生百态,您的政经顾问,学习良师,生活益友。    
作者:刘继荣
来源:《品读》2021年第6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