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彩解析
掐丝珐琅对于藏家来讲并不陌生。掐丝珐琅工艺早在元代就已传入我国,但直至明朝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后来以此时制品为标准,称为。一直以来,掐丝珐琅器以其金碧辉煌、华丽富贵的外观,深得藏家的青睐。不过,在内陆拍场掐丝珐琅器一直不太引人注目,价位较低,大多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其升值潜力可见一斑。据相关专家介绍,对掐丝珐琅器来说,年代十分重要,清乾隆以前的掐丝珐琅器,基本上都是宫廷品,投资价值很大。器型对于掐丝珐琅器的价值也有影响,由于人物、动物等掐丝珐琅器的成形难度大,所以收藏价值高。

与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掐丝珐琅的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 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
掐丝珐琅工艺下的古法黄金首饰,图案和配色的相互配合,能更好地表现中国风,还能稳中求变,探寻多种表现形式,助力打造国潮首饰。

从掐丝珐琅到画珐琅,康熙皇帝经历了十年之久的研制过程,由于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无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
西方掐丝珐琅精美技艺的代表一致被认为是出自拜占庭帝国的珐琅工艺。当然制作的大多是宗教类的用品和珠宝。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
明晚期,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