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清院本)

作品分析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清初中国城市生活的面貌。虽然并不是宋朝原作,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全画使用了除花鸟画以外的许多画科的技法,如人物马用工笔设色、山水树石系用青绿曲法、建筑舟船用界田法、浮云流水用白描曲法,总的来看,该图属于工笔画。画家们用局部近似焦点透视、整体属于散点透视的取景方法展现了18世纪的以苏州城为主要特色的城市风貌该图的总体布局系陈枚的思路,十分紧凑,全无拖沓之嫌,画中高潮送起,将动态的高潮与静态的高潮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浪高过一浪,即充满节奏感、又戒除单调重复,富有戏剧性的艺术变化。如最早的动态小高潮是前段的娶亲活动,之后的静态小高湖是看戏活动。画中最热闹的大高潮是中段虹桥上下的人物与车船的活动,最清幽的静态大高潮是最后一段的皇家御苑。各高潮之间的过渡段均起到了视觉衔接、防止审美疲劳的作用。全卷宛如一曲交响乐,从曲调悠扬到渐渐亢奋,最后进入庄重和优雅的境界。

全卷设色独具风格,色彩在柔和中显得主富而统用色较为简明,用笔颜具特色,润在天水,浓在林木,重在山石,红在木柱,鲜在佳丽,明在人物,艳在春色,稳在建筑。这是清宫院体高头大卷人物画风的基本特性。

此画卷布局疏密、近远、简繁相间。全图对复杂的生活作了集中、生动的概括、以简练的笔法动静结合,再现了当时的汴京风貌,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的高度融合,为建筑、交通、车船制造、商业、饮食、医药、服饰、民俗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艺术手法上,画面以俯视角度摄取景物,场面宏伟,而众多人物、建筑等的安排有条不紊,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它有界画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充分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生动活泼的长处。此画卷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以及人物,无不精妙。设色用赭笔微加匀梁,自创新法而有雅澹之韵,为清院画中之佳作。

作者简介

陈枚,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是一名清朝画家。

孙祜(公元18世纪),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工人物、山水,宗法王原祁。乾隆(1736-1795)时供奉内廷,为宫廷画家。

金昆,清朝画家,康熙(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时供奉内廷,有庆丰图、虎邱待月图均邀御题。

程志道,清朝画家。

丁观鹏,北京人,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代表作有太族始和图、弘历洗象图、无量寿佛图、宫妃话宠图、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