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王翠平的使用
电视连续剧《 潜伏》是一部优秀作品,让人百看不厌。剧中翠平,是女一号,原本在山里打游击,却阴差阳错做起了“余太太”。
《潜伏》看点很多,与以往剧目比较,它题材新,人物新,风格新,一个“新”字,让人一看再看看不够。“新”之外,它还有一“旧”。这“旧”,就是男女主人公的“丑”。
书画界曾经历近三十年“流行”风。所谓“流行书风”,还有一种叫法儿,就是“丑书”。丑,却风光无限,著名如王镛石开何应辉等等。所谓“流行画风”,也就是著名的“新文人画”,不讲究合理,但追求意境,动人就行。著名如朱新建王孟奇刘二刚等等。
看《潜伏》,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人物塑造很“流行”。余则成王翠平论长相都是十足的“丑”,却是剧中主角,地道的大英雄!编剧,或导演,有意,抑或巧合,在人物塑造上走了“旧路”,书画创作,叫“古”!“古”,是高境界,书画被称“古”,是莫大肯定。影视虽没有越古越好的导向,但靠“古”博得掌声也是一条路子。余则成,尤其王翠平,恰恰是按“先抑后扬”“奇人必有奇相”的路子展开的,这刻意或无意的人物塑造,不正是“传奇文学”的招数?
王翠平的经历,还让我联想到组织,联想到组织原则,联想到干部的考察、任命和使用。进入2010年,现实的组织正好处于“届中调整”期。在“届中调整”的大戏中看《潜伏》,看王翠平的奋斗,有意无意产生几点联想,也很自然,很正常。
王翠平到天津,以“余太太”的身份投入工作,是一个“偶然”,“偶然”得迅雷不及掩耳。本来的正选“太太”,因为事故,只能由姐姐代替。而这“代替”的运作,也就是“组织决定”,是那么迅速,甚至没给敌人“怀疑”的时间。假如这“替代”,要测评,要填票,要谈话,要公示,要---,没完没了一“程序”,估计百分百会坏醋。组织考察干部有一定程序,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干部质量,但这“考察”程序,得注重“时间”,没完没了不行,频繁变化也不行,一届干部干五年,届中还有一次调整,真正工作时间有多少?
王翠平到天津,是组织迫不得已的决定,乍看还真让人胆战心惊。随着剧情的发展,翠平形象开始高大,开始美丽,开始让人挂心。我的解读,从翠平的使用,看出组织的魄力,也看出组织的审慎。翠平进入人们视野,是土,是蛮,是怎么说都不合适。然而,组织选择了翠平,却是正确的,非常正确的。她那一招制敌的拳脚、百步穿杨的枪法、临敌果敢的胆魄、敢爱敢恨的个性,无论那一点都是优秀品质,组织使用干部,不看这些看什么?
片子结尾,翠平抱了襁包中的女儿,在看山下盘旋的路。那情景,让人心碎!就要赴台继续潜伏的余则成,远眺“新太太”晚秋,一行为翠平流下的泪水,顺脸颊流着---。据说,很多观众“骂”导演,他们受不了这结局,他们愿意翠平有一个好一点的归宿。如果组织对余则成王翠平的使用,换一种方式,哪怕让他们再继续“夫妻”下去,观众也会接受。不是吗?
2010-3-18 23:24 于镂月裁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