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端午
古诗词里的端午
□骈国华
端午这个节日是纪念屈原的。古人是怎样过端午祭奠屈原的呢?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将祭奠场景和传统习俗入诗入词,读之,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犹如身临其境。
屈原是个不愿苟活视死如归的人。当国破家亡,当秦军铁骑踏破郢都坚固的大门,当残暴的屠刀砍向老人孩子的血肉之躯,他的心在流血。他不忍,他不甘,恨自己独木难撑大厦,恨奸贼鼠辈横行,他决意以身殉国,抱石沉入汨罗江。对于这样一个举世皆浊他独清,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清明政治家,每年端午,神州大地,无处不在祭奠他。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
投饭就饥渴。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
楚国的父老乡亲在澜沧江边祭奠屈原,投食江中,奉食屈原的的悲愤心情,悲壮场景,一目了然。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两岸罗衣破晕香,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升,
两舟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
唐朝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寥寥数笔,将端午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得高潮迭起,如火如荼。河岸边香烛缭绕,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河心里,龙舟竞渡,争先恐后,劈波斩浪,你追我赶,,龙舟上彩色挂(彩旗、彩球之类)五光十色,光晕如彩虹贯江,这情景,让人过目难忘。
“渚闹鱼歌响,风和角粽香。”“不独盘中见卢桔,时于粽里得杨梅。”从这反应渔家过端午吃粽子的诗句中我们似乎闻到了风中传来的远古的粽香,看到了南方渔民们吃杨梅粽子的快乐心情。
重五山村好,
榴花或已繁,
粽包分两鬓,
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
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
平民百姓人家在端午这天包粽子、束艾草、点丹(在面部印堂处点红色的丹药),享用美食的场景在陆游的笔下被描绘得恬淡祥和。
“碧艾菖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清嘉录》中就有民间在端午节这天“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的记载。端午时近夏至,天气逐渐炎热,疫病也逐渐增多。透过诗句,仿佛看到百年前清朝乡村的少男少女们为庆端午,防疫病,采割艾草和菖蒲,到处奔忙,喜气洋洋。
又是一年端午至,九州祭奠屈大夫。
作者简介:骈国华,一个退休十多年的省农垦系统老同志。退休后,书香文字伴流年。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老年周报》《大江晚报》《江苏农垦人报》《智慧》《思维与智慧》《银潮》等报刊以及网络公众号《洪泽湖文学》《目耕缘读书网》《里运河》上发表千字左右的短散文5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