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民 | 麦子与面包

麦子与面包

文/李立民

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温饱早就不成问题。彻底告别了饥饿。麦子有了,面包也有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恩泽百姓。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除过自然灾害,粮食生产逐年增产丰收。不但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产品或半成品。

无粮不稳,囤里有粮,心里不慌,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老百姓平常人家,都晓得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

当今,三百六十行,人们不管经商,务农,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讲究经济效益。开个小吃店,可以卖面包,卖包子,卖油条,卖扯面,卖肉夹馍等等。不一而足,也能赚个盆满钵满。但种麦的农户不见得能落个浑身响。

今年小麦长势,风调雨顺,人们喜出望外,看到一片金黄色的麦浪,长势,产量好于往年。歌颂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农民朋友为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粮食生产的背后,农民朋友的辛酸恐怕无人知晓,只有亲自参与田间地头的劳动,从播种到收获后的颗粒归仓。用汗流浃背已无法形容农民的付出,挥汗如雨才比较合适,麦子是农民用汗水、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换来的产品。因此,才有面包可吃。

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一直很稳,稳如泰山。是政府为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谷贱伤农,粮食直补,也是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政策,粮食价格是不能出现大的波动,一旦粮食市场不稳,会出现许多连锁反应。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高歌麦浪滚滚,麦子飘香,收麦记忆。小麦丰产丰收固然可喜可贺。深层次的矛盾需要全社会反省,凡是吃五谷杂粮的人都应该关注“三农”问题。今年小麦丰收增产属实,并不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农民的钱包没有鼓起来。以旱地的最高产量为例,看下面一组数据,经过计算,利润几何?

1. 每亩小麦收入

小麦生长周期为270天左右。每亩收获700斤,最初市场粮贩子收购价1.16元,以后又涨到1.21元。这样算下来,一亩地的麦子可以卖847元。

2.每亩从种到收的支出(当地价格,有些地方更高)

一次机耕40元,一次镟地40元,收割每亩40元,播种每亩20元,农药每亩15元,肥料每亩最少130元,种子每亩30元,每亩投入三个工日,每工日按80元,共240元。累计支出555元。

做减法运算,最后一亩地净收入是292元,这是按好年份,按旱地最高产量得出的结果,其实,有相当多的单产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是平年,收入与支出刚好抵消。就是把收回的麦子换算成钱,跟投资相等。遇上怯年,收不抵支。2018,2019连续两年旱地都是亏本。

就是遇上丰收年, 农民也高兴不起来,假设一家一户种10亩小麦,收入也就是2920元钱。虽然现在有机械化耕种收获,但一系列的人工劳作也少不了,晾晒,收拾干净,颗粒归仓,都需要农活技术和流汗才能完成。

收麦期间,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众所周知,现在农村种地都是50、60后的人。今年收麦开始,一个父亲叫儿子回家帮忙,因在劳动过程中儿子不会农活技术,父子俩发生冲突。父亲发脾气都囊几句,儿子不愿意听,反问父亲几句,“你种这地有啥意思?谁给你一分钱哩”?说完,90后的儿子扬长而去。不会帮,也不帮了。你爱种你弄!这一对话意味深长,说明种地不赚钱。

事发后,众人都认为儿子顶撞父亲不对,经过几翻议论之后,一致认为儿子的话非常有道理。上班一天也挣一二百元,两天就可以挣到一亩麦子一年的收入。

通过这件小事,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当下农村种地的都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而80后,90后,00后的人一是不会种地,二是根本就不想种地。认为干啥都比种地挣钱来得快,来得容易。所以现在土地撂荒现象也很普遍。

“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算来算去,思前想后,算得心里发凉。又想起了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小说。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小说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tiao)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ju)破产的现实,小说表面写的是当年的收成较往年好些,南方水乡佃(dian)农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从侧面反映了农民种稻谷虽然丰收了,遇上“万盛米行”那些奸商,合伙串通压级压价,只好忍痛割爱粜米的心酸。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时过境迁,相隔一个世纪,以前的悲剧,当然不会重演。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

但在三农领域依然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小麦国家实行市场保护价,原本是不想让农民吃亏太大,从宏观上控制小麦价格过高,稳定粮价,打击粮商恶意炒作,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非法行为。目的是稳定社会大局。

其次,稳定粮食价格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稳定农资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农机柴油价格,不然,农民多收了三五斗,被肥料,农药,农机费用涨价抵消的一干二净。因此说粮食增产了,农民经济收入并没有增长。增加的产量被化肥农药冲抵了。粮食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而自动化线上的肥料,每斤一元多到两元,农药每克一两元,油价也经常浮动,但机耕费用不浮动,只升不降。谁来监管?

再说粮食深加工后的市场,面包比小麦贵无可厚非,反之面包比小麦便宜就不正常。多年来,小麦在浮动价格之内,每涨分分钱,面粉就涨毛毛钱。餐饮行业就块块的涨。当猪肉一斤涨到30元时,一个肉夹馍就涨到9元到10元。业内人士透露,一袋面粉50斤,最少可以烙240多个烧饼,用做肉夹馍,就可以顶几亩麦子的收益。现在猪肉价下降了,但肉夹馍依然价格坚挺。谁来监管?

国家在控制粮价的同时,更应该监管肥料,农药,农机,汽柴油价格,餐饮市场,只涨不跌的怪圈。农业主要在农村,相关部门能不能把监管的范围扩大,肥料一袋到底应该卖多少钱,帮一帮农民,多从农民角度考虑,让农民种粮的成本降一点,得到一点实惠。有种粮的积极性。

不然,小农经济思想就会越来越严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谁都不愿意做。认为自己种粮够自己吃就行。对社会贡献就会减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监管缺失,农民吃亏。与粮食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

呜呼!笑,笑不出声来!

2021.6.13

作者简介: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文学爱好者,宫里退休教师。

(0)

相关推荐

  • 粮价全面提升,农民挣钱?但这2样东西迎来涨价,难不难?

    文章来源:惠农圈,已获取原创授权 近期国际粮食的涨幅比较大,国内4大主粮价格也在提升,其中大豆已由往年的1.6元每斤涨至2.2元每斤,玉米由0.8元每斤涨至0.95元以上,小麦的收购价也上涨到了1.2 ...

  • 老农连续3年用肥,小麦亩产1300斤,村里人却不买账,啥原因

    这位老农是河南济源的,今天顺道去看了他,因为他说过他的麦子连续种3年了,前两年都亩产超过了1300斤,而同村的麦子亩产也就是1000斤左右,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去看一看. 这是老农讲述这片地增产300斤的 ...

  • 新产小麦集中上市 部分私人收粮站点趁机压价

    据悉,截止目前我国夏粮收获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大量新产小麦开始陆续上市,根据国家规定,2017年的新产小麦国标三等收购价格为1.18元/斤,然而,粮小微通过近日网友的评论却发现,部分收粮站点存在压级压价 ...

  • 农村粮囤里的“麦牛”,危害小麦防不胜防,农业专家告诉你咋防治

    家乡人常形容命好的人"整日舒坦得像麦牛(ou)子似的",意思是平时不用怎么努力,就能不愁吃喝,麦牛也是如此,终日待在麦囤里,张嘴就有好吃的,岂不是天生富贵呢? 麦囤里的麦牛是从哪里 ...

  • 未成熟的小麦做成工艺品,就是浪费粮食?农民就没有致富的权利?

    看到农村把成熟的小麦做工艺品出售,不少网友的玻璃心开始了.马上就要成熟的小麦就这样收割了,真是造孽啊!商业行为本不应该去干涉,但这是在浪费粮食应该收到谴责!如果人人都这样,中国14亿人谈什么粮食安全! ...

  • 农民不容易!先是禁烧秸秆,再是土灶,现在收割麦子也成污染了!

    有网友.专家说,你不在收割现场,不知道机收粉尘有多严重.在晴天的时候更严重,建议一边收割一边喷水.还要建议联合收割机都要加装防尘装置.真有意思,粮食价格这么低,竟然还有人种地,出门打工一个月都比种粮一 ...

  • 以前说烧秸秆污染环境,现在说割麦子污染,想割麦请花钱喷淋降尘

    天下奇闻,河北的南和区割麦子的时候要洒水,美其名曰防止污染!以前说烧桔梗污染环境,现在说割麦子污染环境,下一步会不会说烹饪食物污染环境,最后排泄废物还污染环境? 不种粮食,栽树不行,种粮食又要交环保除 ...

  • 小麦收割正当时,为何你的小麦会比别人少卖钱,里面道道还真不少

    同样的两块邻地都种植小麦,一个品种,一个时间收割,老王卖的价钱还要比老李的贵3分钱,为何老王的收入却要比老李的少卖200元钱?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年一度的夏粮抢收归仓正在从南向北一路进行,丰收的喜悦在 ...

  • 割麦污染环境?农民割麦得花钱喷淋降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连生存都没有,就更不用罔谈发展了.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农民,因为收粮而受到掣肘,那么这个制度就有问题了. 中国的地域面积大,南北饮食也有不同,相对 ...

  • 李立民 | 第三次相识

    第三次相识 文/李立民 长话短说,对李问圃老师,久仰大名,文革前渭南师范毕业,教师出身,学富五车,橫贯中西,之后任县文化官官长.一直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工作多年.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挖掘整理富平文化遗产, ...

  • 李立民:箱式四向车的应用模式探讨

    不久前,由亚太物流权威媒体<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以"变革与深耕"为主题的"2021全国电商与零售物流发展论坛暨第十届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与物流高峰会&quo ...

  • 李立民 | 乔山脚下的雷村

    乔山脚下的雷村 文/李立民 巍巍乔山,由东到西横卧在富平最北边的黄土地上.脚下有个地方叫--雷村.外人一听,肯定会想到,这是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一定是姓"雷"的比较多.其实不然,到现 ...

  • 李立民 | 将军山之行

    将军山之行 文/李立民 一辈子住在山跟前,没到过将军山.年过花甲,深表遗憾.辛丑年农历正月初五,天气晴朗,无风,气温摄氏16度左右.一点寒冷的感觉都没有,这样的气候不像过年的天气. 吃过早饭,没事去跟 ...

  • 李立民 | 论“接娃”

    论"接娃" 文/李立民 接娃, 通俗地讲就是接送该子上下学. 很早以前,各大中小城市,县城的原住民都有过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习惯和经历.但那时候仅限于幼儿园,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当孩子 ...

  • 专访 | 东风日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民

    专访 东风日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民 早在多年前,东风日产"人·车·生活"的企业愿景就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线上到线下,东风日产始终秉持着以客 ...

  • 李立民 | 小花椒 大买卖

    小花椒 大买卖 文/李立民 在富平境内,铺天盖地的花椒产业,带动了一系列的就业群体.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走进富平北部沿山一带,眼前尽是成片的花椒园,在这收获的季节,到处都 ...

  • 李立民 | 因柿饼而忙碌的快递小哥

    因柿饼而忙碌的快递小哥 文/李立民 互联网时代,快递,物流业的发展,为富平柿饼的销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自富平柿饼十二月上市以来,快递行业跟着也忙起来.更是火起来.达到爆仓的临界点. 在不大的雷村街道, ...

  • 李立民 | 柿乡冬天无闲人

    柿乡冬天无闲人 文/李立民 对于在暖气房子呆久了的城市人,冬天的寒冷对他们来说毫无感觉,如果因事需要走出单元房,寒冷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体验.可是,柿乡的人对冬天独有情钟,因为一到冬天,刚好是柿饼出售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