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答疑
新书到手这几天,自己翻看了一遍,也收到很多朋友的反馈。最开心的是,大家普遍觉得虽然内容几乎都读过,但串在一起还是觉得特别通透舒畅。相比零零碎碎读文章而言,有种一次打通、不做无用功的感受。
截止目前为止,尚未收到任何一位朋友的负面评价。老唐非常满意,没让大家花冤枉钱
另一件开心的事情,是这本书截止目前还没有发现错别字,这要特别感谢燕丽丽老师及其团队的辛苦工作
。
合计大约有十几位朋友发来自己的挑错,但只有@米勒锅 挑出的一处漏字是正确的,在29页第一行的「GDP」后面应该增加「增长率」三个字,谢谢@米勒锅
。
其他的朋友们,挑出的以下“别”字,其实都是对的。我大概解释一下:
①书中几处用到「切切」,并非「切记」的笔误。切切,是我经常使用的词汇,可以视为「切记切记」的简写;
②自序最后一行的「同好」,不是「同行、同学」的笔误。同好,指具有相同爱好的人;
③14页表1-4的6.59%是正确的,这个数字并不是表1-3的8.09%-1.41%得出的,而是用1802~2012年间1元变704997元计算出来的年化收益率。直接减,微小的四舍五入,在长达211年里,会产生不小的扭曲。
说到这个问题,书房里可能有很多朋友不会计算复利,或者没有方便的工具去计算复利,这里顺带简单科普一下。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手机自带的科学计算器。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手机自带的计算器都是科学计算器,反正苹果是,我家领导用的安卓机vivo也是。
打开你的手机计算器,将屏幕横过来,计算器变成下面这样。
我圈起来的两个符号就是我们计算复利相关经常要用到的符号。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输出那两个符号(瀑布汗
),为后面行文方便,我将上面那个称呼为“乘方符”,下面那个称呼为“开方符”。
当我们已知投资终值,计算年化收益率时,比如,初始本金为单位1,合计5年时间,账户变成3.3,求年化收益率是多少?我们在计算器上依次输入「3.3,开方符,5,=」结果就出来了
这个数字表示年化收益率为26.97%。
那么,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年化收益率和时间,求最终账户总值是多少呢?譬如,还是上面这个案例,已知某账户年化收益率26.97%,求五年后账户总值是多少,只需要依次按下「1.2697,乘方符,5,=」,结果是3.2999366。
这就是最简单的投资收益率相关计算。如果涉及到可变本金,例如每期新增多少本金,就稍微复杂一点,我不知道手机自带计算器是否可以计算。这时候,需要下载可变本金计算器APP,安卓上有个叫「理财算算看」的APP挺好用,苹果系统我暂时没发现特别顺手的。
回到问题本身,这个6.59%,就是「704997,开方符,211,=」的结果,其他数字同理。
④在114页,有关老唐口算估值法背后的逻辑部分,有几位朋友询问为何这里折现率不用8%,而使用的是4%。原文截图如下
这段计算,主要是让朋友们理解:老唐的简化口算法和两段式现金流折现法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简化口算法相当于两段式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极简版本。
这个简化口算法相当于包含着以下假设的两段式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A.企业性质符合三大前提;
B.已预测出前三年的自由现金流为120,140,180;
C.企业永续增长率为无风险收益率;
D.要求折现率为双倍无风险收益率;
E.自由现金流折现值的5到6折是具有安全边际的买入位置。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企业第三年的价值=180/4%=4500。它也可以写作180/(8%-4%)=4500——这个在113页的“第二步”有解释。
至于为什么企业永续价值=自由现金流/(折现率-永续增长率)=180/(8%-4%),感兴趣的自己去翻永续年金公式推导过程。教科书写出来有几页,是从“生命期内每年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加总”这个最简单的加法,合并得出的。不愿意较真翻教科书的,记住就好了
然后,将这三笔数值,按照等价于无风险收益产品实施折现,即得到“120/104%+140/104%²+4500/104%³=4245”。
这里之所以使用无风险收益率折现,是为了便于和同等现金做比较。至于风险补偿,通过后面在4245的基础上打53折(即对4500打5折)形成买入价来满足。
我没有用108%来对前三年折现,是为了避免逻辑上提出两次风险补偿要求:高折现率要求一次+打5折买入又要求一次。
至于有些朋友说的应该用108%,变成120/108%+140/108%²+4500/108%³=3803,我没有反对意见。
这样的话,我口算出来的买入价4500/2=2250,约等于3803的6折。5折6折,只是一个量上的小调整,不影响背后的原理。
⑤其他一些没有代表性的个别误解,我已经在留言里直接回复,不在这里一一解释。
⑥有位朋友提出一个建议,他说,15页第6行的“但伦敦商学院在考虑幸存者偏差……」的「考虑」两个字,不如直接改成「剔除」更容易理解一些。我觉着这个建议挺好,更直白,意思更清晰。下次加印的时候,我会把这个词改过来。很遗憾,我当时忘记记录提出建议者的ID了,只能在这说声谢谢
⑦上篇笔记里的投票,有9%的朋友选择不看,62%的朋友选择想看,28%的朋友选择随意,看来多数朋友还是想观摩别人的理解
。
最近几天,陆续又有十多位朋友发来自己的心得体会,都很棒。今日次篇附上其中一份,来自@CJ年年,请大家参考。也请作者留收货地址或者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