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境内发现闽王开辟的甘棠港古石桥码头
发现闽王开辟的甘棠港古石桥码头作者:张长安随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历史上曾经辉煌、享誉中外的闽王开辟的“甘棠港”被确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又成为了香饽饽。“连江说”“马尾说”“长乐说”就相继登场和“福安说”上演了一场学术界地理标志的争夺战。他们不外乎:有地方方言谐音相近、有现地名相同、有海上山石刻有地名等等,基本都没有相关史料记载,显得相当勉强,苍白无比,仅有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说“甘棠港在闽县,旧名黄崎港”。但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温麻县并入闽县,唐朝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长溪县,管辖多次变化。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自己没有史料记载就罢了,反过来说最早记载,甘棠港在长溪县的南宋梁克家《三山志》有误,以致后面史料都错误转载。令人可恨的是他们还带有地域歧视,实为怪哉!由廖大珂先生“再论福建甘棠港的历史问题”,以客观事实的角度论述“甘棠港”,分析非常到位,阐述非常全面,条理严谨求实。对于他们的观点也有理有据地予以反驳,肯定了福安白马港就是“甘棠港”。这是一位有责任,工作严谨,尊重历史事实研究的学者所应有的高尚品德。有幸拜读,实为快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福安县志(清光绪十年)附图前几年笔者看到“甘棠港”争论,在个人QQ,朋友圈求证福安甘棠镇港边村的西塘桥是王审知所建,也问村中几位长者,只知道这桥是很久很久以前建的,但不知是谁建造?什么年代?去年乡贤们在福安百姓网发表甘棠港就是福安白马港,笔者还开玩笑“有点影子了”。今年三月初宁德电视台播放“千年临水情”,第一次看到古田县鹤塘灵龟村的福源桥与西塘桥很象,突然有点探个究竟的冲动,再有甘棠镇领导非常重视对历史文物修复工作,彻底激起笔者的西塘情结。经过这段时间走访了解,终于解开这个谜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港边村位于福安市甘棠镇西面,古称西塘,而西塘桥又位于港边村西面,古称永安桥,现称港边桥(以下称西塘桥)。石梁结构的西塘桥,长23米多,宽3米,三墩两孔,墩形如船减少阻力,桥墩条石长1米左右,穿插叠砌而成,上面三层采用“叠梁法”施工外延0.5米,两墩之间铺架5根花岗石的大石梁,每根长10米多,宽0.6米,厚0.6米,共十根石梁,每根重达十几吨。原桥上有方石柱做护栏,高0.7米,方0.26米,两护栏之间有条石穿插,现场只余留两根石柱。听说原来的桥墩条石缝隙非常紧密,连钱币都无法插入,后来修复过(码头)没办法复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西塘桥边有座“施、李、客三位夫人”庙宇,附近一带长辈称她们为“白马夫人”,庙宇叫“白马宫”,西塘桥头称“白马桥头”。就是这种称呼,一下子让笔者明白了一切,这不就是笔者求之不得的结果吗?欧阳修《新五代史》所记:“审知为人状兒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后人因为王审知施政深得人心,政绩光辉,百姓爱戴他,就建了很多“白马宫”纪念他。这白马宫的历史,差不多与西塘桥相近,翻建过,现建已有二十几年了,但那地方我们一直都叫“白马娘(方言)”——白马宫三位娘娘(夫人)。同时在三位夫人塑像前发现一个敕封“施、李、客三位夫人”牌匾(敕封可是帝王特有的权力——皇帝颁诏书封赐的),还有香炉边有对联“琅呈夫人多感应,元化宝炉即生金”,王审知是琅琊王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有两位长辈讲述两则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个王什么在朝中做很大官,骑马到西塘桥边,失蹄差点摔倒,回去批奏就建了西塘桥。另一则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里面头山有一妖怪要出海成精,经过附近杨府(地名)时,遇那里镇守河道神的“真武大帝”,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妖怪往西塘、南塘方向逃走,甩了一下尾巴,就辟出一条九曲十八湾的河道(现在西塘港)。这故事感觉不着边似的,平时听了一笑了之,但现在仔细将这“王”“很大官”“马”联想起来,不就是在描述王审知吗?这不是五代孙光宪《北梦锁言》和刘山甫《金溪闲谈》所著刘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妖怪助之辟港相似?——“乾宁中,(王审知)因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言于宾僚,因令判官刘山甫往致祭,祭未终,海内灵怪俱见,山甫憇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须赤,凡三日,风雷乃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驿表以闻,号甘棠港”(听说西塘桥对面店角山头上古时有寺院,已毁了。还有三官堂寺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西塘(港边)桥头鲫鱼母,福州桥头曲蹄母(女疍民)”,这是西塘村先辈们流传下独有的方言谚语。小时候西塘河道一旦退潮放闸,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到河里捞鱼,会收获满满的,以鲫鱼偏多。那时总觉得我们这小农村,怎么会跟省会城市有联系?一定有什么渊源?原以为是我们港边村的张氏从福州乌山迁来的。但这次查找中发现福州市马尾闽安村迥龙桥和西塘桥极其相似,据闽安村有位近60岁村民讲述:以前闽安邢港古航道非常繁华,不少渔民出海捕鱼,傍晚就回到桥头交易,人山人海。这就是这句谚语的由来吧!闽安镇唐朝设置,黄崎镇也是唐朝设置,都是当时福建四大古镇之一,闽安有邢港,黄崎有甘棠港,都是丝绸之路起点。闽安迵龙桥是公元901-904年王审知时期建造的,西塘桥难道不是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建设留下来的吗?四、走访中了解到,不管是林氏迁入南塘村近千年,还是张氏迁入西塘(港边)村680年,他们到西南对岸山上干活,都是靠渡船过去的。西塘(港边)村经过几次围塘,才慢慢靠近西塘桥边。据西塘(港边)张氏族谱记载,到乾隆年间,因渡船极不方便,由一举公茂用等牵头募建了一段汐路桥,长十米左右,宽二米左右,三墩二孔,墩如船形,两墩之间铺架三块石梁,共六块石梁,与西塘桥相似,后人就错误的认为西塘桥就是乾隆年间建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汐路桥要根据潮水变化而通行,偶尔还是要用渡船的,从稍微年长点的人中都可证实。直到公元1965年前后,村民们利用甘下线建设的材料填了汐路桥那段河道,连接起桥头到渡头的路,实现了陆路通行。从此汐路桥就完成历史使命,被时代的脚步埋藏到河床底下了。同时也改变了西塘桥原有做为海陆交通码头的功能,成了陆路交通连接的桥梁,而被我们给忽略了。由此可见,西塘桥从始至终基本都是停泊码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史料记载,甘棠围塘筑堡的首领林美和公,是在公元1080年开始甘棠洋围塘,从此西塘港已成内河了,谁会到内河里去建设如此规模古石桥码头?明显不可能的,即使能建码头,那也应该建到西南沿岸,因为围塘后,人们已陆续集中甘棠平原定居了。再报很早以前西塘桥到店角(古时是客店用名留下的地名),到池家里、三官堂寺、油坊,上福岭有一条古官道,通往宁德、福州方向。围塘筑堡前的甘棠洋是滩涂,潮涨是海,潮落是滩。据说大留村方向的人们去宁德、福州,都从东山码头乘渡船,横渡甘棠洋到西塘桥码头上岸的。可见西塘古石桥码头是建在林美和公围塘前(即公元1080年前)。再观历史,查找资料,这种古石桥也基本是唐、宋时期的桥梁风格,而同这等桥梁式码头相匹配的,也只有闽王开辟的“甘棠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五、西塘古石桥如果是路桥交通用,当你站到桥上思考下,它通往哪里呢?从古石桥走向看,向着河道不向村庄,明显不符陆路用的常理。公元1078年,林和美公到长溪拜访友人刘省元爱云公经过甘棠洋,欣羡门首海洋千茫万顷。你说,建它通往哪里?围塘后西塘港河道还是很宽,也不可能花那么大财力,人力去那建一段桥,而无法通行,还要靠渡船,也没有物有所值,如此工程也要官民合作且会载入史册,但至今没有史料可查。据说南塘村到清朝时,全村基本都是地主,都无法建造通往对岸的桥梁,更别说这种古石桥,更别说西塘村了。上述可见,西塘古石桥在历史上就是海陆交通用的桥梁码头。六、西塘古石桥码头地理位置与当地民间人士薛为河先生的“阐述甘棠港所在位置”描述祭祀地点相符(在甘棠镇南塘闸门附近西塘港口岸设三司洪楼祭祀神祗),与彭远先生所说上塘码头也基本相符,他们都佐证了西塘古石桥码头就是“甘棠港”的停泊码头。西塘古石桥码头的存在,同时也佐证史料记载及相传的史实。从围塘走势和村民口中都可得到原有河道是现在几倍,而唐朝时的船舶都很小,百来吨差不多,基本都靠岸航行,避风河道停泊。从地理位置,西塘古石桥码头边上山头森林茂密,面积广,田地多,资源多,人口相对就密集了。过去“西塘港”内大小河道星罗密布,泊坞多,可容成百上千只船舶,周围山势环抱也完全符合天然的优良避风停泊码头,可以说当时甘棠洋做停泊码头,是最好的地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象西塘桥这种古代桥梁式的码头,是现在港口码头的雏形,史上极其罕见,能保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实乃万幸。毋庸置疑,西塘古石桥码头就是闽王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的停泊码头。从而也证明了福安白马港就是“甘棠港”。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冥冥之中话过往,史海钩沉甘棠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空闲,继续看请您点击以下名称进入福安各地人文景观城区甘棠下白石湾坞溪尾松罗溪柄赛岐罗江溪潭康厝穆阳穆云晓阳社口范坑上白石潭头坂中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