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遐想:体校模式→体教社融合模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近30年上海市1月1日出生人口数
199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2784人
200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1148人
201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380人
202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156人
2021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27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 此模式为“体教社融合模式”,涉及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三方面的参与与配合;黄色对应为体育系统,红色对应为教育系统,灰色对应为社会,绿色对应为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合作机构(但归属教育系统)。
2. 此模式对应的起始年龄为3岁,该年龄对应为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按学制依次分为幼儿园(3-6岁)、小学(6-12岁)、中学(12-18岁)、大学本科(18-23岁,5年制)、大学硕士(23-27岁,4年制)。
3. 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是此模式的塔基,教育系统需要鼓励和引导此阶段的青少年儿童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积极参与多个体育项目,并优先开展田径、游泳和体操项目;鉴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数量庞大、体育基础相对更弱、教育系统师资力量有限,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需要为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儿童课外体育运动搭建平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在中学阶段的体育竞赛来进一步调动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此阶段既能全面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水平,也能为竞技体育系统培养和发掘潜在的运动员。
4.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合作成立青训学院,在年龄上对应为12-23岁,在学制上涵盖中学和本科;相比于相同学制阶段的普通中学和大学,青训学院有着类似的教育培养标准,但其教练员、训练设施、科研医务保障水平更高,可训练时间更多,运动员多项训练更有保障,跨项流动更为顺畅,纵向训练更为系统,升学压力更小;青训学院的运动员来源为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青训学院通过训练营的方式从外部选拔运动员,并为体育系统培养和输送运动员;青训学院实施运动员的动态流动,每年开展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选拔(从普通小学和中学)和淘汰(至普通中学和大学)。
5. 体育系统与高等院校共建某一项目或某些项目的运动队,开展的项目属于易跨项成才(晚定项、专项培养周期短)的项目;为了使学生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完成教育系统规定的学业,可将本科学制延长为5年(甚至更长),将硕士学制延长为4年(甚至更长),允许部分极具潜力的运动员进行本硕连读;高等院校每年面向全国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运动员(项内选拔和跨项选拔)进行降分录取,录取后自动注册为体育系统的运动员。
6. 青训学院是体育系统成年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大学共建运动队是体育系统成年队运动员的重要补充;此模式强调通过青训阶段运动员回归教育来消除家长的顾虑和壮大青训阶段运动员的规模,强调通过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的提升来夯实运动员选材的源头基础,强调通过政府(教育和体育系统)搭台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提升。
7. 本模式只是对可能性的一种遐想,其从遐想到成真需要清除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不融合”,即现有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甚至体育和教育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融合的动力、勇气和耐心。
8. 所以,遐想只是遐想......
本文经黑马科学训练坊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