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遐想:体校模式→体教社融合模式

↑ 近30年上海市1月1日出生人口数

  • 199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2784

  • 200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1148

  • 201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380

  • 2020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156

  • 2021年1月1日,上海总共出生27

上海市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是全国人口现状的一个缩影。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这意味着我国运动员培养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与其他领域一样,人口红利的大潮退去之后,效益就会成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在竞技体育领域,这个效益就是运动员培养的效益。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属于体校模式,全国2200个体校(2017年数据)支撑着我国在国际赛场的“飘升奏”(参赛、奖牌和金牌)。中小学(和幼儿园)里的青少年儿童被选拔进体校,成为竞技体育体系的运动员,专门从事某个体育项目的训练。2-6年后,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被进一步选拔进省市级运动队,代表各省市参加全国比赛。之后,这些运动员中真正具有运动天赋且运动损伤尚不严重(或没有)的运动员被选拔进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从入选体校到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这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到十几年,这使得运动员的长期培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低的成功率(或效益)。在此过程中,大部分运动员由于运动天赋不足或损伤等原因被淘汰。因此,一定规模国家队的维系离不开一个庞大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和一个庞大的体校运动员群体。
↑ 我国运动员培养的传统模式
然而,如果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事实上正在发生),中小学和幼儿园层面的青少年儿童数量就会剧减,并进一步导致体校无材可选或选不到足够数量的运动员。不仅数量上没有保障,现有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现状(肥胖、肌无力、姿态不良、近视)更让体校选材缺少质量的保障(其实部队征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体校运动员数量减少,而运动员的成才率保持不变,那么输送至国家队的运动员数量就会减少。
↑ 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运动员成才率不变,国家队运动员数量就会减少
如果要保持国家队层面运动员数量的稳定,那么只能提高运动员的成才率(即效益)和(或)增加从中小学(和幼儿园)选入体校运动员的数量。成才率的提高需要靠培养过程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选入体校运动员数量的增加需要靠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家长将小孩送至体校意愿的增加。培养过程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又与选材和培养体系、教练员水平、科研水平等息息相关,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的整体提升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息息相关,家长将小孩送至体校意愿的增加与家长对体校培养模式的顾虑息息相关。因此,归根结底,现有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国家队的维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水平,需要消除家长对体校培养模式的顾虑,需要优化运动员选材和培养体系、提升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水平。
↑ 运动员培养的“体教社融合模式”
鉴于此,本文对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了遐想,并尝试用上图来呈现这种遐想。以下是对上图的说明:

1. 此模式为“体教社融合模式”,涉及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三方面的参与与配合;黄色对应为体育系统,红色对应为教育系统,灰色对应为社会,绿色对应为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合作机构(但归属教育系统)。

2. 此模式对应的起始年龄为3岁,该年龄对应为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按学制依次分为幼儿园(3-6岁)、小学(6-12岁)、中学(12-18岁)、大学本科(18-23岁,5年制)、大学硕士(23-27岁,4年制)。

3. 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是此模式的塔基,教育系统需要鼓励和引导此阶段的青少年儿童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积极参与多个体育项目,并优先开展田径、游泳和体操项目;鉴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数量庞大、体育基础相对更弱、教育系统师资力量有限,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需要为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儿童课外体育运动搭建平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在中学阶段的体育竞赛来进一步调动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此阶段既能全面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水平,也能为竞技体育系统培养和发掘潜在的运动员。

4.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合作成立青训学院,在年龄上对应为12-23岁,在学制上涵盖中学和本科;相比于相同学制阶段的普通中学和大学,青训学院有着类似的教育培养标准,但其教练员、训练设施、科研医务保障水平更高,可训练时间更多,运动员多项训练更有保障,跨项流动更为顺畅,纵向训练更为系统,升学压力更小;青训学院的运动员来源为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青训学院通过训练营的方式从外部选拔运动员,并为体育系统培养和输送运动员;青训学院实施运动员的动态流动,每年开展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选拔(从普通小学和中学)和淘汰(至普通中学和大学)。

5. 体育系统与高等院校共建某一项目或某些项目的运动队,开展的项目属于易跨项成才(晚定项、专项培养周期短)的项目;为了使学生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完成教育系统规定的学业,可将本科学制延长为5年(甚至更长),将硕士学制延长为4年(甚至更长),允许部分极具潜力的运动员进行本硕连读;高等院校每年面向全国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运动员(项内选拔和跨项选拔)进行降分录取,录取后自动注册为体育系统的运动员。

6. 青训学院是体育系统成年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大学共建运动队是体育系统成年队运动员的重要补充;此模式强调通过青训阶段运动员回归教育来消除家长的顾虑和壮大青训阶段运动员的规模,强调通过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的提升来夯实运动员选材的源头基础,强调通过政府(教育和体育系统)搭台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提升。

7. 本模式只是对可能性的一种遐想,其从遐想到成真需要清除诸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不融合”,即现有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甚至体育和教育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融合的动力、勇气和耐心。

8. 所以,遐想只是遐想......

本文经黑马科学训练坊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