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备战】李 祝 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杨备战
李 祝 龄
多年来一直想写一篇李祝龄老师的文章,却迟迟未能下笔。一晃,他离世已十余年了,他的影子却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想忘却却忘却不了。
九十年代,李老师在蒲城画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当时他在尧中任美术教师。我慕名向他求教,他住在尧中西侧一排小栱房里,门朝南,走去一直上坡。因带家属,占了两间房,对面还有一间小厨房。接待我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阿姨,个子不高,给我递了一个凳子,沏了一杯茶,拿出几本书画杂志让我翻看,那两间不大的房子,很大的地方让书占满了,显得很拥挤。因他忙着上课,我没敢多打扰他,看他挺威严也不容易接近,寒暄几句,就告辞了。
第二次见面,他为我示范了一个山头的画法,用披麻皴勾勒出远近山头,脉络分明,浓淡适宜,略施淡水墨渲染烘托出云雾,一幅局部山水便展现在眼前,基本走的是勾、皴、奌、染四步骤。让我从中摸索规律,多用功实践,他说他曾三临《芥子园画谱》,下苦功,说学画没有捷径可走,临摹优秀的传统和出外写生要同时注重,还要学习写字诗文补充营养,你们用的美术教材,他就是编写组的一员。我回家翻开一看,果然他的大名就印在其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一段时间,他下海了,在街上开了间门店,搞装璜做牌匾字画类。因家庭儿女读书婚嫁靠他一人工资总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轻易不送人字画,在蒲城交往的圈子不是很大,属于清高文人一类,也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所以他的画很少在民间流传。唯一见过一幅为火葬场工作间画的大幅壁画,亦随场迁而亡了。因为他受过方济众,何海霞先生的教诲,在艺术上孜孜矻矻几十年,也有本钱,所以在蒲城画界也是当仁不让。
教师做生意,不通社会关系,不会跑门路,加之性情孤傲,没经营多久,便偃旗息鼓了。后又上学生当,远赴深圳去从事绘画创作,因中途交涉事变,画也没推销出去,反落了不少债务,吃干吃面喝白开水在南方住了一二年。
一落就有一起,因他是民主人士,被选为县政协副主任,顿时门前车来马往,熙熙攘攘。遂在北关置了房产,安排了子女就业问题。房是自己设计,找工队建筑。座南面北,偏门,外墙嵌了一块石头,自书自刻“寄园”二字。进西偏门向东拐面南,方是大门,右灶房。中间一个小院落,两边植竹垒石,中正路向南为堂房。中为会客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门上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沉浮莫叹,知天上云卷云舒,散聚任风。路边旷地开辟为花圃,广植兰菊,各类藤类植物遍绕竹篱,一到秋天,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犹金,斑斓夺目,争奇斗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书房内大书架从南窗延到北窗,各种画册,书法名帖,文学书医药书纵横齐整,井井有条,中间为大画案。窗西墙角悬挂着墨芭蕉条幅,挨北窗支一单人床。听阿姨说,他读书习画常常到深更半夜,为不影响她休息,故把画室作卧房。
他晚年身体不好,血糖高,虚胖,常吃药,时间久了,药理他也精通。二OO二年,在他六十岁生日那年,鼓了好大的勇气,把自己的存画印了两本画册,一为山水,一为花鸟书法。扉首题辞:当我生命之火熄灭时,我可以无愧地说:“我曾为我所爱的艺术奋斗过,拼搏过。”这朵小花是献给我60岁生日的礼物,也是我奋斗的足迹。不料此言成竟谶语,未过多久,他身归道山了。
除画册外,还有一本薄薄的诗文集,送给同事朋友的,反被当废纸烂报卖到旧书店,以三、五元的价格被我捡了回来。人走茶凉,书册亦流散飘零,几成废纸。在市场经济蒸蒸日上的今天,除了老伴和儿女们,谁还能想起他,翻开看一看他的心路历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杨备战,一九六九年生,中学毕业,生活在农村,从事红白事事业,爱写字画画,创办弘毅书院,把所学知识无私奉献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