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攒足“成长币”再来挣“人民币”

一名学生得到了一年3500元资助,那该生就自动成为“学生发展银行”的“客户”,这一年里,该生需要通过志愿者工作、听讲座、考证书、义务献血、预备入党等行动来积累“成长币”,不同的行为对应不同的“成长币”,直到偿还完一年3500点的“成长币”,即算清账。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需要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表达感恩,并在真正需要还款时,用已经习惯了的“诚信品质”确保还款。(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探索出了让大学生一进校门,就接受该不该贷款的审查,进入“风控”机制监管,导入“努力学习”还贷之路的诚信教育。华东理工大学为学生提供诚信实践平台的是学校勤工助学中心。20多年来,这里不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讲诚信的“学霸”,还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农村的“青年创业家”。诚信成为贴在这些学生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曾几何时,大学生不如期还贷,有的甚至有意不还贷枚不胜举。《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竟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款,其中90多人没有正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属于“赖账不还”。 《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贷款银行借助法院向中国石油大学42名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掀起“讨款风暴”。更早的《文汇报》也报道过,复旦大学“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款”,上海某大学“竟有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挨板子的是大学生,根子却是教育。上海高校的做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大学生知道,贷款助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贷款是需要还的,事实上很多大学生误以为贷款不需要还;贷款是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不努力学习不获得成长何必要贷款;学校设置“风控”机制,提供还款途径,避免大学生盲目贷。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几乎无人不晓,无处不宣,无时不讲。但许多诚信靠的是个人自觉和良心坚守,有的信用典型甚至被不信用拖垮,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许多高校一度没有“诚信教育”,反而让学生成为“诈骗校园贷”的受害者。相比较而言,上海高校大学生有挣“成长币”的历练,高校信用状况总体居中偏上,高于上海市整体社会信用水平,你想让这样的大学生上“诈骗校园贷”的当都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