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如何走向成圣之路的?这本书梳理了五个法则,同时也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按照这几个法则来指导我们为人处事。现在分别来说一下这五个法则是什么。 这个法则说的是志向的重要性。王阳明心中的种子是成为圣人,并且终生都在为这个志向努力。所谓的种子法则也就是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别人拿不走的只有自己身上有的资源,这就像一颗种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种下去,就会慢慢生根发芽。如果按照种子法则去生活,那么只要找到了自己的那颗种子,只要洞察了人性的基本规律,不论这个世界怎么变,都可以做到从容应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为琐事所牵累,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这个种子,我们为得不到的容易伤心,为不如别人的工资标准而难过,为别人背后的误会、中伤而伤神,我们追求的都是外界的东西,而忘了浇灌自己内心的那颗种子,好比一颗大树,我们看到的只是这棵树的枝叶,殊不知埋在地底下的根系才是最根本的,我们很多人往往忘了厚植根系,却只对着枝叶发力。回到内心,就是超越界限,和天地一体,回到整体性中。
做人需要一颗不断生长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哪里呢?在我们心中,做人就是要做到一颗种子,要从我们心灵上去找到那颗种子,志向也就是心之所向,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需要向外界苦苦求索真理,只需要向内求索就行。拥有一颗圣人的心,人生的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这对我们的生活的启示就是坚持做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坚定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小到日常生活里早睡早起的习惯,清淡的饮水习惯,达到信仰层面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为自己找借口,总是可以做到的。一切外在的依靠都靠不住,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心!
纯粹法则就是要找到初心,即找回没有被人为因素污染过的心,就是去除人心里的“私欲”,让它变得纯洁。什么是人欲呢?王阳明说了五种人欲,第一种是“恶”的私欲,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原则,伤害别人,违反伦理,也包括平常讲的各种人格上的缺点,比如杀人、偷盗、说谎、虚伪、说闲话、嫉妒等;第二种私欲是指过度的欲望,即使这种欲望是善的,但是一旦过度就变成了私欲,比如吃饭是正常的,但是追求美食就是过度了,穿衣服是正当的,但是一味追求品牌就是过度的;第三种私欲是只为自己,无益于别人的欲望,表现为自私自利;第四种欲望是生死之念,也就是看不破死亡这件事;第五种欲望是其他任何滞留在心间的念头,任何念头都不要滞留在心体上,这就好比一点灰尘不能吹进眼睛里。把这五种欲望清除了,人心就纯粹了。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心在起作用,我们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掌控心。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把知道的道理和现实的行动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欠缺的一点。比如,我们都知道做人要善良、待人要礼貌、不要太自私等,但是在行动上往往变成了另外一面;我们都知道作为老师要公平对待学生,要发自内心关爱学生,但是当碰到学生违规违纪的时候,我们往往又会恼羞成怒。知行脱节也是我们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分离了,这就导致高考一结束,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被遗忘的干净。对偶像权威的服从会把人引向歧途,会让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对于该做的事情,从不趋利避害,而是义无反顾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所担当。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都在践行这条法则。明知揭露宦官刘瑾的行为会带来牢狱之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明知道剿匪有危险,但还是付出了行动。反观我们现实,多少人是缺乏这份担当的。作为老师,学校、领导的一些做法明明违反了基本的原则,但还是缺乏抵抗的勇气,让自己陷入“平庸之恶”。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行事,有时候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责任,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付出生命,就像张桂梅老师,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