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建筑-新民:巨流河古城】
巨流河在历史上曾为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在清朝,康乾嘉道四位皇帝十次东巡祭祖和回銮途🀄️中曾频繁至此。日本鬼子在此架桥铺路,修筑碉堡。郭奉之战中奉系军阀之间在此厮杀混打。巨流河火车站历史聚落的英式建筑在此百年留痕……
新建的巨流河城门
巨流河古城遺址
巨流河古城遗址位于新民市以东十公里的巨流河村中。该城东濒辽河,南临京哈铁路和京沈高速,北依北山。辽河古称巨流河,清初修筑由盛京入关征明的叠道时在此铺设浮桥,以便通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而在此筑城,取名巨流河城。
据有关史料记载:“巨流河城始建于1641年(清崇德六年)原为水军都督府,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置巡检司于此,1739年(清乾隆四年)由镇海提督林玉柱主持重修。该城呈正方形,周长约1940米,城墙里石外砖,中夹夯土,高7.2米,宽4.4至5.5米,辟有三门,东门称拱固门,南门称嘉定门,西门称永静门,门额用汉字书写,旁衬满文。城西小山上曾有朝阳寺,寺内原有古碑,记录了主持修城者林玉柱政绩,城北北山上原有乾隆皇帝东巡时敕建的巨流河神庙(也称辽河神庙),民国初年还有遗迹和乾隆御书碑,城东山坡上原有一座高丽城,只可惜这些都没有保留下来,连碑文也没流传下来”。
“在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先后十次东巡祭祖,在东行和回銮时大多经由此处,清末随着国家内忧外患日益加重,皇帝已无暇东巡祭祖,再加上后来京奉铁路的开通,这里和整个大御路一样逐渐冷清了下来,民国初年城址还保持的比较完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此扒掉城墙砖修筑防御工事,拆毁城墙近二分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地生产队和村民又大量地拆用城墙砖,致使该城址大部被毁,改革开放后随着村里人口不断增加,村民又逐渐平毁东南西三面夯土墙建房辟园。目前北城墙和拱固门(东门)还有比较明显的遗迹,城内主要街道基本保持原来的走向,而该城周边的巨流河神庙、朝阳寺和高丽城都荡然无存了。”
据新民市旅游局介绍,该地正研究规划重塑古城形象,开辟特色小镇。现已在村口新建了巨流河门楼,在古城东门口立了民政局的石碑。而可叹的是,在这个历史厚重的古迹城池内外,竟没有一个当地政府命名的文保碑。
巨流河上的老桥
巨流河上的老桥就是京奉铁路巨流河铁路桥。有关京奉铁路巨流河铁路桥的资料很少,所以笔者只好按照这段铁道是建于1904--1911年的逻辑推理,这座铁路桥也应始建于这个时期。巨流河上至今有过五座桥,其中老桥有两座,一座是京奉铁路沿线,现在只剩桥墩;一座是废弃的公路桥。据过路的几位老者说,该桥也是四十年代日本人在巨流河上建的铁路桥,是这条铁路的复线,七十年代后被改建为公路桥(有一位六十八岁老哥参加了改建,他说桥墩子是日本人修的,桥面是中国人后改造的,老哥自虐地说:要是不改造换桥面,现在也废不了,中国人做事爱糊弄,不像小鬼子。现在此桥已基本废弃,桥头上挂出了“禁止车辆通行”字样,看不到有机动车辆行驶,只是偶尔会有几个行人从此通过。在这些桥下的河道里,整齐的排列着几个巨型水泥物,一个砍柴的老人说,这是日本人预制的水泥构件,可能是质量出了问题,被横在桥墩下留做疏浚和保护桥墩。也有资料说,日本人杀害张作霖最初计划是在京奉路桥也就是这个线上。
巨流河站历史聚落
巨流河站历史聚落位于新民市马家窝棚、巨流河站前西北、巨流河村西北、东北。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10月,清政府将京榆铁路延伸至奉天,时称关内外铁路。1907年8月改称京奉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英俄就该铁路修建的贷款权曾进行过争夺,最终英国在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借款合同,进而控制了该路的路权。从京奉铁路沿线的建筑英式风格看,巨流河火车站历史聚落形成的时间应与该段火车建成的时间大体相同。
该聚落建筑大都是一层建筑,多数坐北朝南,前院后屋,砖石结构。整个聚落布局有序,配套完整,房屋大多是原铁路生产用房和铁路工人住宅。本世纪初火车站取消并拆除侯后,一些配套设施也先后废弃,原有铁路工人住宅也失于管理。笔者采拍中得知,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住宅常年挂锁,有的已经拆除。一位姓沈的大姐讲:我们住的这些英国房已经报废,好多年没人收房费了。
目前看,它仍是在沈阳境内保存最好最大的一片京奉铁路建筑群,但至今为止,既不是文保单位,也未列入历史建筑名录,如能引起管理当局的应有重视,将有益于这个历史聚落保存。
历史图片翻拍
航拍图片翻拍
航拍图片翻拍
航拍图片翻拍
巨流河碉堡群
巨流河碉堡群分布于巨流河车站、巨流河老桥西南、巨流河村等多个区域。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起,日本人为了长期占领巨流河的交通要道而修设的,据当地两位遛弯的老人讲,他们知道的碉堡数量有好几十座,解放后陆续被拆除。有的被连根清走,有的只拆除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已掩埋在地下或河床里。笔者在采拍过程中,先后发现基本完整的有七座。其中,在巨流河大桥附近发现两座,在巨流河车站周边发现四座,在巨流河古城东门发现一座。还发现残堡座基无数个。这些碉堡均建设在桥头、村口、站台等关口要隘,可见,日本人在对巨流河战略位置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一些重要设施的防御程度。
目前,这些碉堡有的完好无缺,有的疑似被农民当作仓房,有的被拆除一半,有的风化残破与坟冢相伴。这些碉堡面目沧桑,连同附近的历史建筑一起,勾刻了一块灰色的历史碑牌,印证着巨流河畔曾经逝过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