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的努力,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教学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是塑造一个个主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要注意到: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及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法观念。科学的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考虑教法的出发点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有鉴于此,教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的方法体现。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内容观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上要科学地解决教师“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只注重考虑教授的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做法,要注重考虑所学的内容应是基础的、必需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课程改革后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课程精神。
当然,转变教学观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转变课程观、学生观等,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剑、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魂,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合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方法、智力或能力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同时要注意到: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引导学生有成人的思维模式,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做事的规律与方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