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杰:能够解决国家所需,是我们科研人最大的荣耀!
(图片来源:网络)
张敬杰,女,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5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8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油气开发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没有任何留学经历的她带领研究团队勇挑重任敢担当,潜心研制出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球和国产化固体浮力材料,成功应用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万泉”号深渊着陆器上,一举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提高了我国潜水器的自主保障能力,开启了国产深潜浮力材料规模应用的新局面。
艰苦的技术攻坚
上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张敬杰跟随导师宋广智研究员一起开发了“软化学”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的先进制备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回想起早期“原始”的科研条件,张敬杰印象深刻——由于没有高温设备,张敬杰搬来自家的煤气罐,和老师一起手工制作了简易喷枪烧制球形粉体。
空心玻璃微球是一种轻质无机非金属多功能材料,不仅密度小、导热系数低、介电常数小,还具有机械强度高和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应用极为广泛,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护肤品,无处不在。但是,由于其奇特的几何形貌——微米尺度的薄壁完美空心球体技术含量极高,高性能产品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
2004年,导师退休后,张敬杰担起了课题组长的重任。当时,由于缺乏科研经费,很多研究和测试都没有条件进行。没有厂房,就到郊区去租,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研制、改造,没有测试仪器,就去其他单位借用。就这样,经过了近十年的技术攻坚,国产化固体浮力材料成功海试。
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空心玻璃微球的强度,张敬杰带领团队奋战在通州基地。当时正值寒冬季节,他们在没有暖气的艰苦条件下吃住在厂房,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先烧一壶热水,把冰化开后才能配溶液、做实验……就这样连续工作了4个月之久。经过此次技术攻坚,微球的强度大大增强了。
2013年,张敬杰团队自主研制的固体浮力材料模块在南海进行了长达155天的海试,样品吸水率小于1%,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掌握了4500米浮力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但离实现量产仍有较大距离。
2014年,张敬杰又带领团队投入到河北廊坊中试基地的建设中。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坚,理化所突破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实现了空心玻璃微球和浮力材料的量产。
托起“深海勇士”
2015年,机会和挑战同时到来。中科院理化所接到了为我国第二台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提供浮力材料的任务。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张敬杰说:“在国家的重大需求面前,我们只有一个理念:勇于担当,责无旁贷!这也是中国科学院人存在的意义。”
为完成这个任务,理化所紧急调配了河北廊坊园区场地,中科院先导项目匹配了部分经费。为缩短研究周期,团队一边科研一边生产,工作量巨大,失败也是一个接一个,前期每天都在打击中度过,望着堆成小山的废品,张敬杰给团队打气:咬牙坚持,胜利就在眼前!
2016年12月,张敬杰团队按时将固体浮力材料交付“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总体集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从生产核心原材料到构件加工的全链条固体浮力材料开发能力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评价认为,张敬杰团队的工作“为我国深潜器系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虽然经历许多波折,但张敬杰认为:“现在回头看,再艰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一切都来源于继承和坚持。”能够解决国家所需,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张敬杰说,“这是我们科研人最大的荣耀!”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