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姿的变化看君臣关系
在尧舜禹时代,所有人都是席地而坐,这个时候虽然说尧舜禹是公认的领袖,但是大家所说的这个“天下”是共同拥有、共同决定的,君臣是一种分工关系。
到了孔子那个时代,他为什么要悲叹礼崩乐坏呢,因为这种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了,虽然大家的姿态也都还是坐着的,但是君主坐的那个地方被抬高了。这也就暗示着,分工关系变成了从属关系。
到了秦汉时代,君还是坐着,只是它的底盘又被抬高了。而臣的姿态由坐变成了跪(也就是日本人日常的那种跪),双方的关系暗示被进一步地拉开,臣完全处于被君决定的地位。
到了隋唐之后,君依然是坐着,只是座位被专门打造成了图腾化的龙椅,底盘又被垫高了,而且座位距离其他人越来越远,臣的姿态则由跪变成了站。
到了宋之后,君的龙椅氛围被进一步强化,而臣在说话的时候,必须双膝跪地,两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企求的姿态。
明清时期,君的座位被修饰越来越极致,而臣则出现了分层,少部分人站着,多数人则是跪着的。同样,站和跪又分为正对着君和侧对着君两种。这说明上下级之间的界限被细分的越来越清楚。
清之后这种坐立关系就被取缔了,但是人内心的主从关系却没什么变化。比如孙文在一次起义行动失败后,他感觉全力不集中导致行动松散,建议强化自己的决策权,但黄兴立刻与之争锋,黄认为自己就是为了废除这种关系而来的,自此两人分手。而孙在临终前,依然是指定了蒋汪为自己的接棒人。
社会发展到今天,坐立关系从形式上早都看不见了。但是无形的因素依然存在,而且无处不在。你随便去到一个场合,不用介绍,一眼就能看出谁是主、谁是从,即便大家都是坐着,或者都是站着,或者都是走着,周围人和核心人物之间的距离,前后左右的各种位置关系,都是被一种无形的规则在默守着。就像辜鸿铭说的,你头上的辫子虽然剪了,但是你心中的那个辫子却剪不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