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奶奶【纸刊征稿随笔类(37)】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王秀华,女,山西晋中昔阳县人。昔阳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晋中市《乡土文学》发表散文《春之韵》《二月雪》;当地杂志《虎头山》发表散文《秋》《换妈妈》小说《山杏》等作品。

 奶奶

文|王秀华

我奶奶生于民国##年,小名唤做素妮,家里姊妹三个,奶奶排行老大,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奶奶一家和大多数穷苦百姓一样日子过得很清苦,俗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奶奶自小心灵手巧针线女红一把好手,不时在地主家打零工贴补家用,日子倒也勉强过得去。直至十几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使得原本就窘迫不堪的日子愈发艰难。颠沛流离失落在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经人介绍和当地一王姓孤儿结婚成家。至此,在北思贤一个叫陈家地岭的自然村安家落户。

爷爷脾性如何,奶奶对此从不多言,即使我再三逼问奶奶也是搪塞几句了事,我长大懂事后,猜测那段岁月或许是奶奶不能触碰的伤疤,所以我很是懂事地不再提及,奶奶也乐得装聋作哑。只知道父亲六岁那年的某一天,爷爷上山砍柴不慎失足摔下沟里,从此,爷爷的音容笑貌便永久定格在了三十岁,爷爷的魂也永远落在了陈家地岭一处坟头。

本就是家无三升粮的拮据人家,偏又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劳动力没有了,孤儿寡母的日子不用想象也知道有多难挨,无奈之下,奶奶带着父亲来到了赵壁村投奔弟弟,我应该喊他老舅。老舅家孩们多日子本就不宽裕,再添两张嘴这日子确实难熬。奶奶也是烈性刚强人,不愿靠亲戚周济过活,带着父亲撑门立户。当时正赶上斗地主、分果实,除了田地外奶奶分到了一个临街小院里其中三间被日本鬼子烧焦了椽梁的东房、一支带花上漆的柜子以及一个景德镇官窑陶瓷插瓶。还有就是工作组一文化人给奶奶起了个大名叫乔正义。别看奶奶是裹着脚的小脚老太,为人处事倒是担得起这个大名。互助组本意就是互帮互助,别人肯与奶奶组队,一是奶奶人气好,二是庄稼地里春天捏籽挽谷笕玉茭、秋天笊黍笊谷褪玉茭,哪样也离不开手爪快的女人。如此,奶奶也总觉得沾了别人便宜,欠了天大人情,凡事越发尽心尽力。后来,奶奶加入了合作社、参加了村里的扫盲识字班。奶奶毕竟是抛头露面的一家之主,经历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所思所想自是有别于一般内宅妇人。奶奶想要父亲跟着新社会的阳光大道改变命运光耀门楣,她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依然决然送父亲进了学校读书认字。奶奶对父亲说:家里有我,你只管好好读书,奔个好前程。

不知奶奶是担心孤儿寡母在村里遭人白眼受人欺负,还是奶奶生就一副热心肠,总之奶奶为人和善从不锱铢必较,邻里乡亲大事小情奶奶总是倾尽所有热情相帮。东家半大小子多,口粮年年青黄难接,奶奶总是不声不响把瓮里快要见底的粮食挖出几升送去救急;西家人口多,过冬棉衣人手不足一件,奶奶以自家人口少,没人接替穿闲置可惜为由送去御寒……这些生活琐事称不得大壮举,奶奶却力所能及,不以善小而不为。久而久之奶奶在村里越来越受人尊敬,只要一提起银科(父亲小名)妈,众口一词:那是一热心人!

由于奶奶人缘好,村里也有意照顾这个老婆孩家庭,经推荐父亲在区公所参加了工作,每月拿固定薪水,这在当时可是十分体面的营生,多少人求而不得。好强的奶奶也不示弱,年年被生产队评为好社员。时下虽提倡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毕竟男女体力有差别,男人确比女人出力多。所以,当时一个劳动日男劳力最高挣十分工分,女劳力最高八分,奶奶挣到六分八。一年下来口粮款基本打清,偶尔一年还略有长余,日子过得渐渐有了模样。更让人眼热的是时任村里最大父母官的乔支书把四女许给奶奶做了儿媳。

母亲的到来对奶奶来说并没有多了生活中的帮手,而是多了一个娇惯的女儿。奶奶宁愿自己早出晚归在地里劳作也不舍得让母亲受累半分。那时尽管妇女得了解放,不再受婆婆搓磨,毕竟农村大多数人仍在沿用旧习,大家都是千年媳妇熬成婆过来的,没道理谁家媳妇一进门就得供着,偏偏母亲好命遇到了明理婆婆。当别人家的儿媳每天上地、做家务、侍奉公婆的时候,我那好命的母亲却在奶奶的溺爱里圆了从完小到高小的读书梦。

哥哥的出生给奶奶带来了巨大欢喜,老王家得以传承、繁荣,奶奶觉得腰杆更直了,整天合不拢嘴笑容都成了一朵花。哥哥机敏聪慧天生一副好福相。奶奶心肝宝贝似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了。哥哥两岁时,国家处于大跃进阶段,全国上下群情振奋大炼钢铁,家家户户把自家带铁的东西都自愿捐献了出来,甚至连做饭的铁锅都掀得毫不犹豫。然后,人们把家里的余粮统一集中起来吃起了食堂大锅饭。奶奶和母亲每顿从食堂打回饭菜只喝稀汤,半碗稠都留给了哥哥。有一回,奶奶为队里铡玉茭秸秆,摸到了一小个的玉茭穗偷偷带回家里,半夜人定了才敢炒熟,奶奶和母亲俩人你推我让谁也不舍得尝个味,全留给哥哥做零食。当时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不大,尽管物质严重匮乏但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奶奶又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所以谁家有了稀罕吃食总会途经奶奶手入了哥哥口。

再后来,我和弟弟相继出生,奶奶没有厚此薄彼,她把一腔爱意分做三等份给了我们。上夜学(那时的叫法)需要自带煤油灯,奶奶用墨水瓶给我们改装而成;冬天放学一身寒气饥肠咕噜进了家门,看到的永远是灶上煨着热饭、围炉一圈烧烤金黄的窝头和依门而望的奶奶;好些同学手脚长了冻疮卷缩着不敢动,我们的双手双脚钻在奶奶新做的棉鞋棉手套里乐的蹦高高;粗米餐饭本就不抗饿况冬天昼短夜长,我们个个精神十足喊着饿,奶奶变戏法地从炕火灶膛灰烬里刨出几个山药蛋和红薯;夏天奶奶从来不歇晌,忙碌一晌午就为了我们醒来能喝口绿豆汤;雨天,奶奶带着遮雨油布等在学校大门口。

哥哥爱睡懒觉,奶奶把饭端到被窝里,哥哥吃了饭还要会周公,奶奶不厌其烦叫哥哥起床的声音隔着窗户传得四邻皆知。偶尔被相邻拿来善意取笑哥哥也会收敛几分,不出三天,哥哥和奶奶必然照旧。

六三年出生的弟弟体质孱弱,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奶奶常常衣不解带彻夜守护,并托人四处打听强身偏方,弟弟三岁以前奶奶没有外出串过亲戚。奶奶的宠爱并没有惯坏弟弟,弟弟从小乖巧懂事,说话做事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由于一贯表现出色,奶奶给了部分管家特权,我和哥哥的一些陋习被弟弟拿出来说事立威,奶奶对其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我和哥哥很是不服气,但我俩自问不及弟弟懂事,不情愿也得承认弟弟受表扬当之无愧。

奶奶说王家三辈缺闺女,我虽不成器,奶奶依然当稀罕富养。奶奶教导我不要在任何场合肆意说笑;不要在人前吐唾沫;在人前要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天黑不许外出玩耍等等,这不准那不能奶奶给我立了好些规矩。别的都可以迁就,唯独守规矩任我如何耍娇撒泼奶奶不让半步。我嘴馋看见别人吃稀罕食物回家便不依奶奶,奶奶不时厚着脸皮拿自家玉米面窝窝去换邻居的黍糠面、豆叶菜、豆皮皮窝窝。有时奶奶会冷不丁端回别人家饭菜,我不敢想象奶奶和人家讨要的场景却又经不住稀罕食物的诱惑腆着讪笑大快朵颐。

六九年,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舅家表弟。舅母产假期满上班在即,一时找不到合适奶妈求上门来,母亲自是没话说,奶奶也是乐于江湖救急的热心人,二话不说接过了孩子。小表弟出生不足百日,白白嫩嫩实在可爱,我们给小表弟起了个小名叫“白白”。“白白”虽得人喜爱却颇缠人费手,母亲忙于上地无暇抚养“白白”,我们三个也是心血来潮逗弄“白白”几句了事,唯奶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悉心照顾“白白”的吃喝拉撒头疼感冒,个中辛苦不言而喻。村里也有好事的长舌妇在奶奶面前搬弄是非为奶奶鸣“不平”,更有那段数高的一个劲给奶奶戴高帽,那架势大有捧杀之意。奶奶又是那句话:家里有我就行了,腾出他们出去干大事,一家人计较什么。“白白”很是依赖奶奶朝夕不离左右,奶奶也愈发偏重他,什么好吃都紧着“白白”,就连喝米汤也是“白白”喝浮在上面那层米油,我们自然是吃沉下去那些“鸡肋”。偶尔我们和“白白”玩耍下手没轻重弄疼了他,奶奶从来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呵斥我们一顿,然后对“白白”柔声细语好一番哄劝。每每此时,我们都会齐声篡改一句红灯记里的台词:奶奶你不是我们的亲奶奶!那时年纪小,时常不厚道地和“白白”争宠,奶奶越是“偏心”地护着“白白”,我们就越是“欺负”他,谁让奶奶护他不讲理。“白白”上了初中后回到了父母身边,奶奶欢喜中失落了好久,十几年朝夕相伴不是亲生胜似亲人。

记得那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热潮如火如荼,父亲调任外乡工作和我们聚少离多,母亲是党员也是村里妇女主任,带领妇女和男劳力一样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一天两担饭,黑夜加班干。大多时候早上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去地里干活,晚上我们进入梦乡才能见到满身疲惫带着尘土而归的母亲。奶奶属于劳动量稍弱的二线群体,这群人除了老弱病残孕外村干部为了让一线社员按时吃口热饭而特许每户人家有一人留在二线。冬天的时候,一线社员挖土垫地改河滩造梯田千人万人大会战,二线男人负责掏茅和粪,女人负责粉碎秸秆浇水沤粪。数九寒天奶奶手里攥着水管往粉碎好的秸秆上浇水,寒风呼号,雪花漫舞,刺骨的冷水寸寸凌迟着奶奶的血肉。风吹开了奶奶的头巾,吹乱了半头白发,吹进皱纹里几朵雪花,铡草机喷出的草屑如烟花在奶奶头顶绽放,顿时,奶奶灰蓝色偏大襟衣服再难辨颜色,半裤腿的泥水结成了冰块,就这样,一个旧时小脚老太一站就是半天、一天、一个冬天。

奶奶老了,曾孙也有了,四代同堂,奶奶愈发看重血脉亲情,心也愈发柔软愈发炙热。奶奶对我们没有了以往那些说教,除了嘘寒问暖就是不停地做我们儿时爱吃的那些。父亲爱吃煎饼,每次回家奶奶在灶台摊一个往父亲的手里递一个,就这样一个吃,一个看,父亲吃得贪婪解馋,奶奶看的满足舒畅。母亲进门五十余年,凡事习惯依赖奶奶,竟没有独立做过一次饺子这种中国家常饭。看着奶奶慢下来的动作,母亲心生愧疚,遂向奶奶取经传承手艺,奶奶还是那句话:家里有我不用你操心,你安心做好村里的事,不要让人踩了鞋后跟,今年整党好过关。八四年的一天母亲去晋中地区开会带回了一张表彰“五好家庭”的奖状,抬头写着奖给乔正义,奶奶面上不显什么但心里大抵是高兴的,让弟弟镶进玻璃框挂在了墙上。

奶奶老了,嘴碎爱唠叨了,过年时分,一家人聚在一起,奶奶开本了:唠叨父亲挣着公家生的吃着公家熟的要好好做事对得起公家对得起良心;唠叨母亲村里事要一碗水端平,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唠叨哥哥少睡懒觉,看年领导看扁了;唠叨弟弟有争胜心是好事但凡事要看开些;最后看着我说,女人成了半边天也要循规蹈矩。

奶奶老了,许多事已力不从心,含怡弄孙安享天年多好,她却不甘服老养起了猪,我们劝她闷了去找老姐妹串门聊聊天,养猪干嘛又不是我们养不起你,奶奶看着院子里刨食的小鸡说道:鸡还不吃无功之食哩。奶奶每天煮猪食倒泔水忙忙碌碌乐在其中。小猪仔在奶奶手中一寸寸长大,奶奶笑了。猪出栏了,奶奶哭天抹泪发誓再不养活物。奶奶说人老了见不得离别的感伤,我们知道奶奶是真老了。

奶奶病了,没有预兆,突然倒下了。几家权威医生竟诊断不出病症,几经会诊最终结果:老病。也就是说身体的某一处没有病变但终是年龄大了身体各器官老化了。如此,也不别让奶奶受医疗之苦了,默默陪着奶奶静静地走完最后这段路吧。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轮流请假守在奶奶身边,说话行事尽力如常,就怕惹奶奶多心,时间一长,奶奶也察觉到了什么。奶奶一边贪恋享受这最后的亲情温暖,一边理智尚存劝我们回去上班,并努力抖抖精神表示自己很好。事实是我们走后奶奶便卧床不起了。

再相见,竟是奶奶弥留之际。几天昏睡沉沉,水米不进,身板也缩小了很多。眼前这渺小孱弱无助的人就是我那刚强了一辈子的奶奶,我忽觉心口发涨发疼,涨疼冲出胸腔直顶眼眶,泪眼中的奶奶年轻、坚强、宽容、慈祥:山间羊肠小路上,不满三十岁的奶奶手拉六岁的父亲一步步走来;比树叶还稠的日子里,奶奶既当老婆又当汉,家里家外连轴转;奶奶能一辈子得村民称道,内藏智慧岂是能大能小所道尽;奶奶教子育孙小爱大写,方圆百里树榜样。

泪,流得无声无息却炙热灼心,我和弟弟守在炕沿边一眼盯着,生怕一眨眼错过奶奶突然醒来给我们的惊喜,更害怕奶奶就此长眠过去。偏巧哥哥去山东出差,那时通讯不发达,打了长途电话又拍了加急电报催哥哥快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有经验的老人说:长辈眼里有谁就会等谁回来才闭眼,再说女人冉劲大,怕是还能挨几天。两天后,天刚擦黑,哥哥风尘仆仆进了家门,大家激动地大声叫着哥哥的名字:回来了,回来了……说话间,奶奶气息瞬间弱了下去。

是夜,黎明时分,我打了个盹,梦见奶奶穿着一身戏剧里青衣小旦哭灵装扮,被几个女人从一顶白色轿子里搀扶出来,一身雪白衣裙,头饰也是雪白绢花,杨柳细腰瓜子脸,袅袅婷婷似仙女出尘,这  才是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吧。远处,一位中年爷爷守着棺材等待着……梦醒,惊出一身冷汗,两行热泪滚滚而下,奶奶走了……老辈流传下来一句话:长辈在哪个饭点离开预示带走了几顿饭。奶奶把福泽全留给了子孙,自己却赤条条去了。奶奶,求您、求您奈何桥上不要喝下孟婆汤,来世咱们再续祖孙缘,再做一家人,再诉一家亲。

天安门文学纸刊征稿

天安门文学由中国诗歌报创办,成立以来,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欢迎。2019年起,天安门文学纸刊开始征稿,来稿视作品质量优中选优刊发,所有来稿均在天安门文学平台展出,纸刊选稿无关打赏、无关点赞,就一个纳入海选的范畴,即文章浏览量达到600者,就可以纳入选稿库,从选稿库中选取优秀作品上刊。

来稿除诗歌外,只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其它文学裁休均不受限制,来稿请连同作品和详细地址发送到收稿人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作品一旦采用,即送一本样刊作为稿费免费赠阅,赠阅外每本收30元工本费和快递费。

中国诗歌报,简称中诗报,日在线创作人员10000多人。作为中国诗歌报所属的天安门文学平台,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原创首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剧本、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投稿说明:要求原创,文责自负。拒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如发生任何纠纷,与本平台没有任何关联。

原创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

  • 散文||父亲的一生【征文】

    父亲的一生 父亲的生命定格在1989年农历2月15日,享年49岁. 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奶奶一共生了10多个孩子,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5个.父亲是兄弟5人里的长子.虽然贫穷的生活使父亲长得比较瘦弱,但他 ...

  • 靠谱的二宝:渐渐读懂你的心

    温馨微语 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 文/靠谱的二宝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崔京浩的一首<父亲>,唱哭了多少人.那一句句感 ...

  • 散文||父亲的脊梁

    父亲的脊梁 写过几篇母亲的文章,村里的乡亲们读后捎来话,期望写父亲,乡亲们淳朴善良的意愿拨动了我的心弦,按下键盘,又怕写出来对他不屈的精神打折扣.虽然父亲活得很平淡,但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他坚 ...

  • 山东作家‖【公平】◆王新友

    作者简介 王新友,山东鲁西南人氏,笔名<伤心客>,男,1978年生,<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本人作品散见于<齐鲁文学><中国乡村><枣都诗社> ...

  • 当你弱的时候,亲情都显得微乎其微

    文/两又同齐 没有任何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总有那么一段人生的低谷,让你懂的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人们都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因为在苦难面前你可以看清很多人的真实面目. 同事小兰的母亲打电话给小兰,让周末回家给 ...

  • 北大最孤独专业:6代单传,一名学生配数十位老师,毕业照仅1人

    励志故事分享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很多学子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都希望能一举夺魁,成为双亲的骄傲. 每年高考出分后,总 ...

  • 燕子||白耀雄的艺术人生【纸刊征稿随笔类(29)】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薛艳,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县人.笔名大路.醉诗风.风引长,等.自幼醉心于文字,笔耕不辍几十载,笔端点滴涂生活,为了能上班甘心累白了头. 白耀雄的艺术人生 文/燕子 ...

  • 燕子||老班长穆真【纸刊征稿随笔类(31)】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薛艳,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县人.笔名大路.鸿雁,燕子等.自幼醉心于文字,笔耕不辍几十载,笔端点滴涂画人生,为了能上班甘心累白了头. 老班长穆真 文/燕子 穆真是音乐 ...

  • 李源孝||屋檐水【纸刊征稿随笔类(44)】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李源孝,50后,下过乡,做过工经过商,嗜好旅行,酷爱文学,近年在中国诗歌网.诗歌中国.中国诗歌报等十来家平台发表数十篇诗文,蒙错爱,偶获奖. 屋檐水 文|李源孝 ...

  • 林耀|追寻古田,牢记使命【纸刊征稿随笔类(45)】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 林耀,浙江宁波人,高级政工师.汉语言文学专科和党校本科学历.著有<爱在人间>散文集.<梦在诗香>诗词集和<学思践悟>文集. ...

  • 陈广雄||七月的感觉(二章)【纸刊征稿随笔类(48)】

    [作者简介]陈广雄,女,80年代末出生.现任教于廉江市廉江中学.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班语文老师,我喜欢一个人茶余饭后静静地看看书,让灵魂四处游走,然后眯上眼睛,就看见了心中一直秘密地经营着的那一片毛毛茸茸 ...

  • 卢子英|过年的炮声【纸刊征稿随笔类(60)】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卢子英(常用名,卢改红),河北省无极县人.195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著有诗集<爱的呼唤>.<春潮涌动>.現为无极县作家协 ...

  • 傅小丽||父亲的手对【纸刊征稿随笔类(61)】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傅小丽,笔名荆风,(风,可以穿越荆棘),80后,籍贯广西陆川,现执教于广东廉江青平一中,多次被评为中学年度优秀教师.于2014年始文学创作,2018年加入湛江作 ...

  • 张东标||春晚情怀【纸刊征稿随笔类(62)】

    [作者简介]张东标  作品散见于<人生与伴侣><张家口日报><真小说><诗报><河北工商报><枣庄晚报><女友>&l ...

  • 侯成梅||师恩铭记【纸刊征稿随笔类(74)】

    师恩铭记 文\侯成梅 那天下午六点钟去打水,刚进茶炉房,就听薛师说"邮递员刚出去,有你的邮件".我一楞,随手把茶壶和暖瓶放在一边,跑出去追至大门口拿到了信件.一看笔迹,噢!是姚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