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现代研究 现在结合文献记...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代研究
现在结合文献记载和临床报道,借助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1)在急性毒性方面:
马钱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生天南星、黄药子、苦豆子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易引起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含乌头碱类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强心苷的药物如蟾酥、罗布麻叶、万年青、黄花夹竹桃、北五加皮等药物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甚至死亡。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白果、商陆等药物易引起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一些苦寒药大剂量口服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较重者可引起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黄疸、肝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黄芩、芒硝、柴胡、茵陈等可引起胃部不适;黄连、苦参、青蒿、秦艽、茵陈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苦参、青蒿、生大黄、秦艽等可引起呕吐;生大黄、生地黄、番泻叶、芫花、常山等可引起腹痛;巴豆、黄芩、黄连、苦参、生地黄、常山、北豆根等可引起腹泻;苍耳子、黄药子、川楝子、雷公藤等可引起肝脏损害。斑蝥、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朱砂莲等药物易引起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腰痛、水肿、尿频、尿少、尿闭、尿毒症、肾衰竭等。洋金花、芫花、斑蝥、狼毒、雷公藤等药物易引起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死亡等。穿琥宁注射液较长时间静脉滴注后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2)在慢性毒性方面:
根据103种中药的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44种中药可检出病理损害变化。这44种中药长期毒性损伤的“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这些药物中有些为常用中药,如天花粉、青黛、青蒿、虎杖、山豆根、半夏、大黄、独活、秦艽、防己等。
(3)变态反应:
僵蚕、蜈蚣、全蝎、蝉蜕、斑蝥、土鳖虫、狼毒、鸦胆子、雷公藤等100多种药物及复方地龙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天花粉注射液等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皮肤黏膜水泡以及发热,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变态休克等。仅据国内文献报道,近90年来发生中药变态反应的人数达2870人次。
(4)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长期使用雷公藤、槟榔、款冬花、千里光、石菖蒲、广防己、关木通、马兜铃、细辛、土荆芥、雄黄、砒霜、土贝母、野百合等均有致突变作用或致癌作用的可能。有研究报道,苦参、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药物可能有致畸作用,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以上所介绍的寒热药性、药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润燥、毒性,是各种中药最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性能,除此之外,在历代文献中还经常提到走守、动静、刚柔、猛缓及敛散、滑涩、轻重等,也是中药性能的组成部分。这些性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药物作用的多种多样的特性,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并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于一种中药,描述其作用特性的性能越多,其个性特征就越鲜明,人们对该药的认识就越清楚,临床使用就越准确。
任何一种性能,即使是寒热药性这样极为重要的性能,也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完全相同的药物,其具体功效不一定相同,加之其他性能的变化,其临床应用大相径庭。因此,掌握和选用各种药物,必须综合考虑其尽量多的性能特点,才能扬长弃短,活法圆通,使药与证丝丝入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