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杂谈,致二月的理性之花
得益于这样一个交流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同时省去很多麻烦。
但想必你也有同感,一些人错把添加的好友当成自己的人脉圈,每天发的各种链接,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不少人果断地关闭了朋友圈,试图寻找另一片安宁的地方。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产品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填满了人的寂寞。
因此,人的满足点不断被提高。人就开始变得上瘾,离不开这些东西,如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
但有多少人去思考过,这样一些东西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但会让人上瘾,还会让人长时间沉浸在其中,直到最终再也无力跳出。
更何况现在的大数据杀熟,投你所好式的推荐呢?
当然,我没用过以上这些,可能不够有发言权。但作为一个混迹于信息行业的IT男来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
现在有大把的时间都没有用,想必以后更不会用了。我相信不乏有一些优质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对于系统性的学习来说,太零散了。
之前不少人提倡碎片化学习,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极其反感的。碎片化也就意味着你在茶歇时间,在蹲厕所时都会拿出手机去看一些文章,听一些付费音频,你可能会觉得收获满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碎片化的“学习”,只能让你感觉满满的充实感。长期下去,肯定会有损你的系统思考力。除此之外,毫无一用。
任何的学习都应该是系统性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更是思考上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那他什么时候去反省、去慎思、去放空自己呢?
对于我来说,碎片的时间,我通常会做这样一些,如冥想、散步、发呆,或者去做一些体力活,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
但我不会拿出手机翻朋友圈,看网上铺天盖地的资讯。
就拿这个假期来说,不看影视,不看媒体资讯。砍柴、栽土豆,种菜就是我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一本原文言版《史记》就成了没事时候的消遣。
喝酒抽烟干不来,在外压马路闲逛不着家也不是我所想的。
总之,我是一个比较无趣的人。
就像现在,二弟和小弟去一家吃酒去了,我爸去了另外一家。火炉旁就我一人,我家的猫也不知去哪儿了。
我喜欢呆在家里的踏实,我也喜欢和家人在一起做点什么所带来的幸福感。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喜欢去规划家里要买些什么食材,做些什么好吃的以及和家人在一起坐着的感觉。
这就是一个人的幸福感。很简单,也很朴素。我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个在家里呆得最长的假期了。毕业之后,可能因为工作,也可能会有自己的小家。像这样一个人静静地呆着的时间,恐怕是没有了。
前天晚上开编辑会,一位阿姨说羡慕我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去省察自己了。其实,在这个年纪的我也羡慕阿姨那个年纪的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他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在他们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抬头可以仰望星空,低头可以观察生命,也因此出了很多智者。
看一看现在,群氓(社会学名词,不含贬义)是如此之多。高学历背景的人,往往也容易坠入其中,成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古代的愚民来自上层的控制。增删修改书籍的内容,以及把一些有指向的论述直接销毁。
现在呢?愚民方式往往来自“投你所好式推荐”,我将其称之为一些知识分子的作茧自缚。一些人长期在一个信息中,接触同质化的内容,生活在一个信息的回音壁中,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照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出现更多的“群氓”。
当然了,我就这么一说,纯属个人闲来无事的胡思乱想。
不过还是想说的是,有理性思考的人,不一定会过得更好,但相较于群体的无理性来说,一定会活得更明白。
一月已经过去了,冬天也即将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立春。
《史记·天官书》有云:“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立春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代表着温暖、生长。
愿你我一生温暖纯良,向阳生长;
愿我们,一生爱人,也被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