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钵”字念成“本”||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文革”十年,我正好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那时所认汉字不多也在情理之中。裴姓同学下放去钵池公社做知青,我送他笔记本,扉页上写两行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不知道“只等闲”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这两句诗有励志的效果。还叮嘱他:“到了本池公社要给我来信啊!”仿佛他要跨越迢迢银汉,再无回归的日子。实际上钵池公社就在清江市和淮安县之间,离两边城区都不足十公里。关键是我把“钵池公社”说成“本池公社”,他当时就纠正了我,我以为他比我有学问,但他说他是在参加下放动员会听过主持人的讲话后才认识那个字的。看来这个“钵”字对于我的同龄人还真是生僻字。

那时的钵池公社因钵池山而得名,属清江市。星移斗转,公社的名字已不复存在,而钵池这地方,成了淮安市主城区的核心地带。钵池山公园无论规模还是精致程度,在这城市都无出其右。园内有一片山体,苏北大平原漫无边际,这山体显得别具一格。山体前是一汪颇大的湖,湖心碧波滢漾,湖岸杨柳依依。湖面卧有栈道,湖湾处架着画桥,走在桥上或者栈道上,都会有习习的风迎面而来,像是长者在讲一段古老的故事。

“钵”这个字对于我不仅陌生,而且有一种神秘感。苏曼殊的《本事诗》写道:“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原来出家人走路时将盛饭的容器捧在手上,以求别人的施舍,那容器就是钵。佛教将托钵行乞作为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僧侣修炼必备的工夫。释迦摩尼贵为王子,出家后却沿着城市的街巷和乡村的泥泞小路托钵行乞,他教导所有佛家弟子都要托钵行乞,以获得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这样不仅避开了世俗生活中生产和经营活动给人带来的烦恼,也避免了因为物品的积蓄而可能产生的贪婪及惰性,还使人在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中自觉摒弃傲慢的辞色,让佛家弟子的心性永远保持在谦卑的状态。钵跟佛似乎有缘,因为除了托钵行乞,还有覆钵式佛塔。与楼阁式佛塔大异其趣的是,覆钵式佛塔像倒扣在基座上的钵盂,分明体现一种圆融,它是藏传佛教的特有建筑,多在青藏高原那些名山大川的山腰和谷地上兀自隆起的喇嘛庙边上矗立,跟随风舞动的经幡一起为芸芸众生祈福。北京的北海白塔也是覆钵式佛塔。

钵池山其来有自。山体有钵盂之形,因而得名,但究竟是谁起的名字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时间当在先秦。相传周灵王时国都洛邑遇大雨,谷、洛二河水涨潮起,城内成汪洋泽国,皇宫也危在旦夕,周灵王计无所出,听信庸碌之辈而欲筑坝壅堵水流。太子姬晋博古通今,引鲧治水之旧事力陈壅堵之害,并建议采用疏导的办法。周灵王觉得太子犯上便将其废为庶人。郁郁不得志的姬晋随浮邱公往嵩山修道,得道后欲觅一方炼丹之地。姬晋选中的正是淮水之滨的钵池山,山上山下,荆莽丛生,幽静异常。他在冈垄之间筑一高台为居处,于台前凿一深潭作饮水之用,深潭就是钵池。而后姬晋日日在高台旁焚薪炼丹,心无旁骛。山上的砂土都被烧成了赭红色。丹成后喂饲于身边鸡犬,鸡犬身子都变得僵硬起来。姬晋觉得劳而无功,便弃所炼之丹于深潭之中。谁知鸡犬饮了潭中之水,犬则变为麒麟,鸡则变为凤凰。此后潭中水一日三变其色,一斛水较他处重四铢,且常见海市蜃楼样的景致,冉冉升腾于潭水之上。姬晋自然日日饮用潭中之水。移时至七月七日,里中人见姬晋吹笙骑白鹤,飘然于缑岭之上,笙声凄婉动人,而昔日太子的形象楚楚可怜。姬晋敛眉蹙额,垂泪与众人作别,数日后才消失了身影。姬晋,字子乔,后人奉之为王姓始祖,因此称其为王子乔。

唐朝杜光庭作《洞天福地记》,因为王子乔炼丹而将钵池山列入七十二福地。福地是仙人羽士的居处,而后来的山川形胜之地,多有旃檀林、精舍屋杂处其间。钵池山也不例外。原来山中有洪福寺,毁于兵爨洪水。明朝正统年间,僧人碧潭居于此处,有振兴旧寺院的宏愿,会商于大云寺执掌兴公,兴公派弟子德燮、德爰与碧潭同往筹划兴建寺庙事宜。得承运右副使金宝襄助,于是市材鸠工、协力营缮。然天有不测风云,事未半而德燮、德爰相继离世。当此时,德爰弟子文敏挺身而出,担纲大任,继续营建寺庙。文敏爽朗博洽,儒佛兼通。在他的努力下,建成大雄、天王二殿,伽蓝、师祖二堂,毗卢之阁、钟鼓之楼以及藏库、讲堂、僧寮。凡禅堂宜有者,悉数具备。这就是明英宗御题过的“敕封景会禅寺”。佛光曾经像月光一样照耀过钵池山顶的菩提树和山脚钵池里明镜样的水,经堂里的木鱼和梵呗声曾在万籁倶寂的静夜里催人入眠。

民国初年,如皋人冒广生在历史地理著作《钵池山志》里记录了清朝漕运总督吴棠游钵池山时留下的一段文字,颇有趣味:淮安郡城西北有钵池山,历古之名胜也。余公暇往游,见土阜隆起,无峰峦林壑,陟其颠,叹榛莽满目,墓冢棋布。 寻山而下,约数百步,有释氏之选佛[道]场,曰"景会禅寺",古刹也。重建于元,复兴于明,历代以来,或毁于兵,或没于河,兴废曾不知凡几。今僧所建殿宇,虽未见壮丽,其精修梵行、暮鼓晨钟,堪为清净之丛林。因以《金经》"应如是住"语,书为匾额。复题楹联曰:"清磬谁敲?点缀钵池风景;法轮常转,保全福地河山。"盖兹寺能渐臻兴盛,实足为钵池生色焉。 又,距寺里许有王乔炼丹处,旁有道院三元宫,为明所建也。 玩而归,遂录之以为记。同治四年三月望日。

淮阴和淮安都是古地名,且都因淮水而得名。考究起来,淮阴作地名要早于淮安,秦朝初已设置淮阴县。因为《史记》中有名篇《淮阴侯列传》,所以淮阴更为历代士大夫熟知。淮安作为县,是萧氏当政时的南齐设立的。而在此之前,这里被称作山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淮安和山阳同时存在,只是淮安多以府和路的名义存在,而山阳一直是县。民国初年,山阳县还在。这名字跟淮河无关,却正是因为县治设于钵池山的南边而定名为山阳县。山阳分明蕴涵着高度和明亮感。方位给人带来的启示往往摆脱不了宿命的意味,却因为那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感常常引人入胜而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我是因为去外省读书而离开清江市的,那时还没有钵池山公园,也看不见钵池山的山体。湖水是有的,被称作大口子,从这名字可以想见那必定是大江大河的豁口。很多年前淮河和黄河崩堤后泄洪的水,不少都流进了大口子。当然,那时的黄河是黄河故道的黄河,而非现在的黄河。想来钵池山的山体就是被无数次泄洪的大水冲得渐趋倾塌,直至荡然无存。我在大口子凫过水,游到湖心时看见四野茫茫,天水一色,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劳累加上悲凉的心境差点让我失却游返堤岸的动力。

而今钵池山的山体,据说是人工用土石堆起来的。山上草木葱茏,只是四周通往山顶的路被封堵起来,大概山上的景观还在修筑中。山下一样植被密布。仲夏时节的傍晚,我绕山转了一圈。合欢树长得不是很高,树冠满是盛开的合欢花,枝叶间还有豆荚垂挂下来,看来是花实共生的;女贞树开白色细碎的花,连成一片,跟合欢花的淡紫及花朵独立截然不同,却各有各的娇媚。枫杨树树形高大,且有临风飘举之态,当是树中的君子,而枝上的羽状复叶和葇荑花序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水边的夹竹桃开红色的花,也开白色的花,披纷而灵动;池杉成林,枝叶间挂着杏仁大的青果,未必是香榧子,但必定是香榧子的同类。那些草本的松果菊、玉簪花、鸢尾花等则在风中摇曳,与水中的波光此起彼伏。令人甚为遗憾的是,走遍整个公园,找不见景会寺的影子。

裴姓同学后来入读南京大学哲学系,有一回我又跟他说起“钵”这个字。他告诉我,钵是一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然而道藏在器的效用中,比如钵既有飨人以食之道,又有佛家托钵行乞之道,同时还有乐道,因为古代的编钟和埙都是钵,既娱神,又使人快乐。裴同学的话我似乎听明白了,但又有不明白的地方。

作者简介

蒙志军,清江浦人,家住大闸口南侧轮埠路。曾下放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大队,也曾任教于清江四中,又在广东珠海做公务员多年。现退休。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0)

相关推荐

  • 江苏省淮安市所辖,是如何从清朝的“淮六属”,变成今天4区3县的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地方上的行政区划管理结构为省.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和今天的省.地级市.县(县级市)也是三级的结构极为相似,所以作为省和县之间的管理层级,今天地级市和清朝府可以视为是基本相似的 ...

  • 【城市记忆】淮海广场

    淮海广场 □戴官宝 淮海广场是全市最繁盛之地,淮海广场也曾是"清西扬铁路"(清江至西坝至扬庄的铁路)上唯一的中间车站.淮海东西路曾经是清江城北土圩子:也是黄淮合流的废黄河南大堤外小 ...

  • 记忆淮安 | 冷饮部的馄饨

    小引 现在的淮安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就个人而言,记忆中两边长着高大的松柏.四季常青的淮海路,周末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花街,有着儿童游乐场.可以和小朋友沿着河道划船的城南公园-- 这些记 ...

  • 艺文淮安 | 春意盎然不老松——访淮安摄影界老前辈王松春

    金秋时节,阳光灿烂的日子,<生活至爱--王松春从艺60年摄影展>,在座落于生态新城的崭新气派的市文化馆与观众见面了. 70年代初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知道王松春鼎鼎大名.经常看到他挎着照相机 ...

  • 记忆淮安 | 清江老车站

    图中左上角为作者的父亲胥振芳 老车站,指的是位于现淮海东路乐天玛特超市对面的清江老汽车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行的人不会忘记.现位于淮海北路汇通市场处的汽车站,是1978年从淮海东路迁过去的. 老汽车站 ...

  • 太原万柏林区,为什么人们都要把这个字念成柏(bai)不念(bo),阎锡山有关系?

    太原市有个万柏(bai)林区,这个"柏"字也可念做"柏(bo)",德国的首都就是叫柏(bo)林.但在太原,为什么人们都要把这个字念成柏(bai)呢? 据< ...

  • 寻找西郊四队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从北门桥南岸沿着河南西路徒步往西,一边是河岸,一边是街区,街区的一边有门面不小的"洪泽老鱼馆清浦店",不远处是顺丰快递的中转站,很多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堆在店铺门前的路 ...

  • 我看北门桥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淮阴中学上学的时候,常常去北门桥凭栏远眺,仿佛少了这种远眺,胸怀会狭隘许多.出校门沿着西大街往东,不远处就是与人民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沿着人民路往南,路边有城南公园和妇幼保 ...

  • 北大的记忆||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1986年,我往北京大学听文化议题的讲座.讲课的有不少当时的前沿学者.那时有一股文化热,但谁知道什么是文化呢?反正我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听讲座还是有收获的,我记住了<周易> ...

  • 重走西大街||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坐公交车在水门桥南站下车,然后右拐进入西大街,西大街跟相邻的东大街一起,构成清江浦最具历史沉淀感的商业街区.有电动自行车飞速而过,偶尔还有小汽车在并不宽阔的街面上缓缓驶过,为避让两边的 ...

  • 【往事】想起知青一段往事||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西郊四队做知青的时候,中苏边境虽然没有硝烟弥漫,但人人都能嗅到剑拔弩张的气息.基层实行民兵训练制度,每个大队都成立民兵营,虽说是营,但人数跟正规部队一个连的编制不相上下,百十人左右. ...

  • 【往事】消逝的名称||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有一场是历史地理综合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题目,列出许多国家的名称,要求考生将这些国家归类到所属的大洲中去.比如肯尼亚,把它归到非洲去,就答对了,要是归到南美洲,则不无遗憾 ...

  • 【往事】 我想当兵||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小时候生活在县城.县政府有个干部姓宇文.好陌生的姓氏啊!为什么不姓欧阳或者端木而姓宇文?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宇文是拓跋鲜卑的姓氏,北魏是拓跋鲜卑人的天下,唐朝皇室李氏家族也有拓跋鲜卑的血统 ...

  • 《龙文鞭影》卷一 一东 麤成四字 诲尔童蒙 经书暇日 子史须通

    <龙文鞭影>卷一  一东 麤成四字  诲尔童蒙  经书暇日  子史须通 麤成四字  诲尔童蒙 cū chéng sì zì,huì ěr tóng méng. 经书暇日  子史须通 jī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