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鲁桓公七年(2)
七年春,穀伯、邓侯来朝。
译文:鲁桓公七年春天,穀伯、邓侯来鲁国朝见。
《经》书“夏”而《传》书“春”,杜《注》以为“以春来,夏乃行朝礼”。赵翼《陔馀丛考》谓二国不用周正。《经》、《传》书时,或有乖异,《经》用周正,《传》用夏正,此亦宜然,此年实建丑,疑是夏正三月时事,于丑正为四月,故《经》书“夏”。
名,贱之也。
译文: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贱视他们。
《经》举穀伯与邓侯之名,此解释其故。《公羊》、《穀梁》以为两国皆失地之君,故书其名,恐不可信。邓之被灭在庄公十六年,鲁史无由预知而书其名;穀之被灭,《经》、《传》皆无文,亦不知由谁灭之。谓鲁史修史而用此书法,则州公如曹而来朝,不复其国;纪侯来朝,终灭于齐,而皆不书名,何独于穀伯、邓侯则不然? 是知《公》、《穀》为臆说。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译文:夏天,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有背叛郑国。
据隐十一年《传》,周桓王尝以盟、向等十二邑易郑田:君子谓桓王不能自有,而以与郑,是郑虽于名义上受盟、向诸邑,而实未必能有之,郑与盟、向之主必有用兵之事。此盟、向之所以求和于郑。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译文:秋天,郑军、齐军、卫军攻打盟邑、向邑。周天子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王城。
盟、向叛郑,则必亲周。郑以三国之军伐盟、向,桓王不能抗而救之,则唯有迁其民,而以其地与郑耳。
郏音夹,以郏山得名(郏山即北郏山),即郏郿,又曰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译文:冬天,曲沃伯诱骗晋小子侯,把他杀了。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繫此事于桓公六年,云:“曲沃武公杀小子。
周伐曲沃,立晋哀侯弟愍为晋侯。”《晋世家》云:“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若小子侯四年,则仍是桓七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