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预警——手术中碘酊的使用

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手术后顺利转回病房,术后12小时主诉左臀部烧灼样疼痛难忍,当班医护人员发现患者皮肤严重灼伤(如图),手术医师观察皮肤创面考虑为手术过程中碘酊消毒后未规范脱碘,对皮肤有较强刺激的碘酊较长时间接触皮肤导致出现灼伤。立即行相应处理,并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如何规避此类风险并且完善消毒流程,手术室护士长紧急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探讨并总结。

详解碘酊

碘酊,又称碘酒,由碘,碘化钾溶解于酒精溶液而制成,碘酊拥有强大的杀灭病原体作用,它可以使病原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碘酊同样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等皮肤病。

碘酊作为皮肤消毒剂,在临床手术中应用广泛且消毒效果高效。规范的消毒可以创造优良的无菌环境,避免细菌对伤口的侵袭,降低术后感染的几率,收获满意的手术结果。

碘酊的使用

碘对皮肤黏膜等组织有强烈刺激性,在使用浓度过高时可引起皮肤起泡,脱皮及皮炎,因此在使用碘酊消毒皮肤时,应在稍干后(1分钟内)及时使用70%酒精脱碘。

因为比较强的刺激性,伤口涂沾上碘酊会产生强烈的烧灼疼痛,所以碘酊不可以用于皮肤破损处及眼、口腔、会阴和其他黏膜等处的消毒。与碘酊不同的是,碘伏消毒液对皮肤,粘膜,伤口没有刺激性,不需脱碘。

手术过程中的七步预防

消毒,是每一台手术必须经过的过程,却也是容易放松警惕的一个环节。消毒操作也最常为年轻医师或实习医师所接手,他们对外科消毒的操作步骤及风险规避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讨论出七步预防法。

01

识别

确认手术所需的消毒液种类,准确识别碘伏与碘酊(单纯从液体性状难以区分,需双人核对消毒剂瓶签,瓶签破损或污渍覆盖难以辨别则禁止使用),无误且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02

适量

洗手护士准备消毒材料的时候,应提供适量的碘酊(及酒精),避免消毒纱布过于饱满出现滴出,外溢的情况。

03

垫巾

因消毒液会随重力作用而流动,根据患者手术体位,巡回护士在消毒开始前在预定消毒皮肤面积周围铺设垫巾,避免消毒液侵染其他部位皮肤。

04

监督与提醒

巡回护士在消毒过程中提醒医师均匀消毒,避免皮肤某些部位消毒液过浓,过量;并监督医师及时,充分脱碘。

05

撤巾

消毒结束后巡回护士及时撤走垫巾,避免浸渍了消毒液的垫巾长时间接触皮肤,出现灼伤。

06

检查与观察

消毒结束后巡回护士再次检查患者皮肤,确认手术部位皮肤已充分脱碘无消毒液残留,且在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尤其是处于较低位置的应作为观察重点)有无消毒液或者各种液体浸渍的情况。

07

清洁

洗手护士在手术结束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检查患者皮肤,将残留的血渍等任何污渍进行清水擦洗,并对消毒范围周围皮肤仔细观察,如有必要,再次脱碘并清洗;保证患者出室前全身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

碘酊灼伤皮肤后的处理

一旦发现皮肤被碘酊灼伤,首先要去除皮肤上面的碘酊(使用流动的清水,对灼伤部位皮肤进行持续冲洗,或者直接将灼伤那个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以快速减少灼伤部位碘剂残留),观察创面的损伤程度。

较轻:垫上毛巾后,使用冰块冷敷,使灼伤的皮肤降温,待伤口冷却,使用碘伏或淡盐水涂抹消毒,之后根据医嘱涂抹烧伤药膏。

较重:在清理伤口并且消毒后需烧伤科医师会诊,行专业对症治疗。

另:碘酒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存在的烧灼情况,创面深度一般为浅Ⅱ度为主,因此在治疗中,主要以保守换药为主,愈合时间一般两周左右可痊愈,但是多数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思考

在持续观察及定期换药处理下,此患者几日后皮肤情况转归良好,但是这件事情为我们医护人员敲响警钟——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因此手术全过程都需要严谨且仔细地对待,没有可以被忽略掉的步骤或细节。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并完善操作流程,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手术步骤,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对待手术台上的患者像亲人一样去关怀,才能不负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作者:张才

图片:作者提供和网络

感谢作者来稿!

本文转载“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微信公众平台,转载已获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