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育儿公号”是要把你的孩子变成机器

寒假来了,一批打着“育儿必备”“牛娃宝典”的公众号又开始兴风作浪、兜售焦虑,蹭足流量的同时,误导了许多老父亲老母亲深陷错误育儿观而无法自拔,不仅花了很多冤枉钱,还无形之中加重孩子负担,让孩子失去童年之真、儿时之趣。

毫不客气的讲,这些洗脑公号已成为当前社会教育领域的潜在思想毒药,其危害一点都不比其他心灵鸡汤低。

早上,坐在地铁里看朋友圈,一个育儿公号的所谓孩子寒假计划有不少好友在转发分享,有的同时还配以“我们家也要制定一下”等类似响应评论。

讲真,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是不太好直接质疑反对,毕竟好友关系放在那,再说希望自己的娃寒假里有个好规划,这本身就没错;二是“不要让娃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老父亲老母亲们的育儿“圭臬”,难以影响转变。

但这事,还是要说说的,即便会逆诸位之耳。

我认为,这类洗脑文章就像外表美丽的精神毒药,一旦我们的家长进入其设定灌输的育儿模式,势必会影响自身后续在育儿方面的社会行为和观念判断,容易走向“鸡血培训”“育儿焦虑”等极端,非但欲速则不达,反而还会反向制造很多家庭矛盾。

以这个孩子寒假计划为例,且不说文章存在“全家人都不用上班陪娃”“奶奶辅导英语是极端个例”等漏洞百出的硬伤,仅以这种精确到几点几分的量化安排来讲,别说才7、8岁左右的孩子,就是已经身为成年人的我们,也难以做好持续坚持,毕竟人的精力就那么点,如果寒暑假每天如此,我们的孩子就会逐渐沦为一部部工作机器,不仅失去童年时光中最重要的童心和童趣,而且还会对其长大成人之后的社会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失去创造创新力,把工作、生活当成了一个个程序,这真是我们要的吗?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文章自带迷惑属性,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深信其为育儿王道的父母们,会不自觉地用这种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家人和祖辈,用简单的“对错”二元标准去处理家庭关系,如果祖辈没有按照要求去拖地、购物,就会在心中滋生各种情绪偏见,在家庭内部无端制造出许多矛盾,让本可以和谐相处的两代人深陷矛盾旋涡、难解之局。

各位想想,是不是被“你看人家爸爸妈妈怎么怎么样”“你看人家爷爷奶奶怎么怎么样”等类似对抗性语言怼过?

我不是育儿专家,育儿领域也不可能有专家。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等实际情况都不同,适合你孩子的,不一定适合我的;适合我们家的,也不一定就适合你。

所以,孩子教育一定不是简单地去套用一个模板,那不是教育孩子,那是在生产机器。我认为,他们还是孩子,寒暑假其实只要保证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就够了,至于兴趣爱好的,还是要看孩子本身喜欢不喜欢,强扭的瓜不甜,扭的不好还容易造成逆反,得不偿失。

这种公号文章没有违背公序良俗、没有逾越现实规则底线,几乎不会被惩戒,只能靠一些针锋相对的讲理文章帮助公众识别,可惜这类文章实在太少太少。

我愿意做其中屈指可数的一篇。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