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仁义,何必曰利
曰仁义,何必曰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④,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⑤,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⑦,弑其君者⑧,必千乘之家⑨;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⑩,不夺不餍①。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解】
①子:对人的一种尊称,和现在称“先生”差不多。梁惠王:即魏惠王,名萦(yīng),公元前370年即位,公元前334年死。魏与韩、赵三家春秋时本是晋国的大夫,后来逐渐吞灭晋国其他世族,三分晋国,到公元前403年,东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史书多是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魏惠王因避秦兵威胁,从安邑(今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王本是天子的称号,但随着周室衰微,战国时,魏、齐、秦、韩、赵、燕、楚也都称王。
②叟(sǒu):年老的男人,这里是对长老的尊称。
③仁义:仁,爱,重在思想;义,宜(指应做的事),重在行为。
④大夫:周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⑤庶人:古时候称小官吏为庶人。
⑥上下:指从王到庶人。交:互相。征:取,求。
⑦万乘(shèng)之国:古代兵车一辆称一乘,国家的大小强弱可以根据拥有兵车的数量来衡量。万乘之国,指拥有兵车万乘的国家。
⑧弑(shì):古代臣杀君、子女杀父母叫弑。
⑨千乘之家:古代卿大夫大都有一定的封邑,这种卿大夫统治的封邑称之为家。有封邑当然也有兵车。卿大夫的封邑大。拥有兵车千乘;卿大夫的封邑小,拥有兵车百乘。
⑩苟为:如果真是。
⑪不夺不餍:夺,篡夺。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讲利?有仁义也就够了。
“大王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大夫们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家;士和庶人们说,有什么有利于我自身,(这样)上下交相追逐私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千乘的卿大夫之家;能出兵车千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百乘的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乘,在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乘,不能说不多。假如真个是轻义而重私利,那就非闹到篡夺君位的地步是不能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对他的君主有所怠慢的。大王您也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雪峰先生曰】
这里的“仁”指的是思想,倘若放开儒家一家的局限,那么可以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之大。我们常说做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其实也是可以讲到仁。有思想深度的人,自然不会遗弃双亲。我们暂且不提养儿防老,且说说一个人的成长:“依赖——独立——成就——回归——依赖”的循环之下,对于至亲是如何做的呢。
这里的“义”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常说“知行合一”,其实我们也可以说“仁义合一”,其实两者不过是名不同而实相同罢了。一个讲“义”的人,自然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方面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个相对中和的标准。
最后一句,讲仁义,不讲利。其实这句话看似有点道貌岸然,但深思作为亚圣的孟子,说这话,他其实何尝不知道,类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只是他更是超越这一层。“不曰利”不是所谓为了沽名钓誉而让自己的物质财富无端流失,而是在抓住了主要矛盾——仁义的前提下,可以把次要矛盾先放一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