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车的零碎常识及异想天开
房车,英文全称RecreationalVehicle,也翻译为Motorhome或Trailer,简称RV。
在新西兰驾驶房车比在中国要简单许多,中国的交警从来对于车辆都是以一种提款机的眼神警惕注视着,连客货混装,超宽超大,外表破损什么的全管,无微不至,更甭提你拖挂着一座房子在路上大摇大摆行驶,我基本可以打包票一路受到的关照一定比过桥费更高。
新西兰不同,只要你安全驾驶,车辆后头爱拖什么拖什么,你就是把自家的狗窝拖出来也不会有人管你,更不用说驾驶的是完整的自行式房车。对了,按照房车的分类可以分为自己有动力的自行式房车,以及没有动力的拖挂式房车,当然还有更细致的分类,包括移动别墅式的房车(我朋友胡哥就从国内弄了几个摆放在自家院子里,瞅着都高兴!感觉自己多了一间房子)、越野式房车、赛车式房车和营地式房车,其实究其根本上大体就是前两种,后面这些个分类多少有点矫情。
房车雏形是吉普塞人的大篷车,在欧洲,旅居房车被叫做:caravan,说是大篷车的意思。一次世界大战末,美国人把帐篷、床、厨房设备等加到了家用轿车上。1920年,一些人把木结构的简易家具加在T型底盘上。到1930年,房车运用了飞机的结构设计,在车上安装了舒适的床、便利的厨房、供电供水系统。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达的公路系统使房车工业迅猛发展。到1950年,从小型的DIY式到豪华的30英尺长的拖挂式房车均走向了成熟。
战后,许多美国人利用汽车开启他们的露营岁月。带上帐篷、床、炊具,开着汽车就踏上了旅程。二十世纪20年代,许多房车先驱开始制造车轮上的家。他们在自家的后院里用木头制作简单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固定到汽车T型的底盘上。房车露营俱乐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罐罐旅行者”。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们是因为这些房车先驱在美国众多穿越全国的公路还没有铺设时就已经开始了穿越美国大陆的旅行,开着破旧的汽车,不顾一路坎坷泥泞勇敢地上路了。他们常常就在路边露营,吃的是用汽油炉加热的罐装食品,喝的是凉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房车开始利用飞机式的构造,而且已经装备了床,餐桌椅,而且具备供电供水的功能。随着房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设齐全的房车营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新西兰每个人都可以搞一辆房车开一开,反正差不多大小的房车只需要class1级别的驾照,也就相当于中国的C照(小客)即可,这在中国可不行,好像需要大货以上的本子,这恐怕也是限制国内人驾驶房车的一个门槛,另外在国内的配套设置远远没有新西兰完善,新西兰的房车营地,包括收费的和免费的到处都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到房车营地地图,这取决于西方国家的汽车文化真的要领先中国许多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在车轮上探索世界,享受生活,有的人根本连房子都不租,就是常年住在自己改装的房车上,四处游荡,房车也装饰得花花绿绿的,各种设施齐全完善,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家。
天舒也想到了某一天,把自己的八座车改造成房车,中间摆一张麻将桌,既可以打麻将发牌又能够打桥牌书,喝茶喝酒都在这个上头,整车变成模块化,可拆卸,像变形金刚那样,按钮一按咔嚓一下,想变啥就变啥,(具体变啥还没想好),接口完全国际化,什么样的插头都能接驳,无扰动切换,外表再画一些喜欢的卡通风格,嗯,宫崎骏的我就很心仪,至少有一个模块是必须的,那就是调料模块,拉出来齐齐崭崭各种调料瓶子嵌入其中,还有慢炖锅火锅炒菜锅什么的,都嵌进去,不占地方,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利用车的余热还可以慢炖,整个车就实现了环保低碳无污染零排放,走起来就放一首电子音乐《致爱丽丝》,呃,不行,这个有点像卖冰淇淋的车,还是换一首《天空之城》吧,在顺手打开最重要的另一个模块——必不可少的啤酒模块,摸索一瓶IPA或者暗黑波特,舒舒服服躺在里边看看书,那叫一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