揎草的人,烧碗的人

  1

了解了一个词“剥皮揎xuān草”,看得心惊肉跳。

说是明代朱元璋首创的酷刑——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悬挂示众。

家乡话里有一句骂人的话:“你个揎草的东西。”若“揎草”取自“剥皮揎草”,那这就不是骂了,而是诅咒了。

我问母亲,揎草是什么意思。

  母亲说,揎草就是骂人是个畜生,畜生吃草的啊。

  真是如此?家乡话里,问一个人吃饱饭没有,往往会这么讲:“揎饱了吗?”——语气或是生气,或是打趣。照“揎饱”来理解“揎草”,确实可以把它理解为吃草的畜生。

  不过,我还是疑心“揎草”就是取自“剥皮揎草”,只是在远离了朝廷的农人生活中发生了变化而已。犹如我父亲讲“朝中无人不做官”,母亲却听成“朝中有人木做官”——朝中有人,木头疙瘩也能做官。听起来这么解释也行呵!家乡话中“不”和“木”发音相似。

   

  2

  在家乡还有一句骂人的话,说某人只能用来烧碗。

  母亲讲,烧碗的人,是没用的人,好吃懒做的人,好人是不能烧的。

  我印象中,事情是这样:窑里烧碗,要烧一个活人进去,才能把碗烧成。最好是一个漂亮的人,那碗烧出来就漂亮。被烧的这个人,在进窑之前,会被伺候得舒舒服服,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大鱼大肉吃上一顿。吃好喝好送上路,也不枉走一遭吧。好像将要行刑的犯人也是这么被招待的。

  我小时候也被骂过“烧碗的人”,大概是因为挑食吧。去做烧碗的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统统满足。小时候,“把你卖去烧碗”,是绝对的恐吓。

  后来听过干将莫邪的故事,说干将铸剑不成,莫邪跳进炉内,剑就成了。而干将的师父,“夫妻俱入冶炉中”。活人铸剑与活人烧碗,估计是一个理吧。在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就平缓多了,“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以发爪代身。

   

  3

  家乡话,方言,有很多意思的话。比如“大江没有盖”等。

  当年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方言调查组,由洪成玉教授带队,曾来做过研究,编了一本书《桐庐方言志》,里边多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内容。比如这个谜语:

  高高山上一蓬葱,一日拔三通。(筷子)

   

  4

  附个朱元璋和刘日新的故事。

  持扇行天下。

  按《金华府志》。日新,金华星者,明祖下婺之日召之推命,答曰:“将军当极富极贵。”又推诸将校,则言或为公或为侯。明祖怒其不言官职,刘请屏去左右曰:“极富者富有四海,极贵者贵为天子。”明祖喜。

  洪武四年,召之曰:“欲贵乎?”对曰:“不愿。”“欲富乎?”对曰:“不愿。”问以所欲,曰:“臣所欲者,求一符可以遍游天下耳。”明祖以手所挥白扇题曰:“江南一老叟,腹内罗星斗。许朕作君王,果应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持此一握扇,横行天下走。”识以御宝。

朱元璋像

  刘持此遍游十二年,回家,忽对妻子言:“我当死以非命,故归,欲作别,去游京师。”遂至南京都市中推算,但讲命而已。

  都督蓝玉平云南回,因诣刘,言:“将军将星见梁地,当封梁国,然七日必有一险,我当与将军同死。”后果封玉为梁国公,待朝穿红袍在西班,时日当上照映,上目之曰:“此将军不独外邦人畏之,朕亦胆寒矣。”有张尚书者,同往云南,与玉不睦,对曰:“此人在陛下前不妨,但恐非少主臣也。”上由是欲诛之。玉临刑时叹曰:“神乎刘先生之言。”问为何人,曰:“刘日新。”上闻,因逮刘至,问:“汝与蓝玉算命?”对曰:“曾算。”又问:“汝命尽几时?”曰:“尽今日。”遂杀之。(明代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和明代王世贞的《弇yǎn山堂别集》均有类似记载。)

  《殊域周咨录》中还有一句尾巴:今其家子孙犹在,赐扇尚存。

QQ群:528037856

微信号:congmingzuowe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