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出水北宋徽宗铁钱 ——兼谈同安监址

2002 年初, 安徽省安庆市西郊皖河入长江口附近, 一艘吸沙船采吸江沙时, 民工们从吸出的江沙中发现一批铁钱。该批铁钱吸出水面时与沙土粘结在一起, 呈一铁砣状, 后经分离、清理, 全为北宋徽宗时期的折三铁钱, 计有崇宁、大观、政和三个年号, 总数两千余枚。未见其他品种铁钱或铜钱, 其中崇宁年号约占20 %, 大观与政和年号约各占40 %。这批北宋徽宗铁钱保存完好, 精美程度不亚于同时期精致铜钱, 现据其年号及书体选具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 崇宁通宝: 素背, 钱径32. 5 , 穿径8 , 厚3 毫米, 重11. 5 克。钱文“崇宁通宝” 为北宋徽宗赵佶亲笔御书“瘦金体” , 书法瘦削飘逸, 舒展劲挺, 撇如匕首, 捺如切刀, 泉家论瘦金体, 推崇宁钱第一。该币铸造精美, 钱文书法超绝, 代表宋代铸钱高超水平。

2. 崇宁重宝: 徽宗时铸,品相绝美。素背, 钱径32. 3 , 穿径7. 6 , 厚2. 4 毫米, 重10. 5 克。钱文“ 崇宁重宝”四字隶书, 书法结体严密, 笔势雄健。该币文字挺拔, 轮郭肉好精美绝伦, 达到宋代铸钱工艺型范正、金锡美、铸工良的最高水准, 颇具铜钱之样钱特征。

3. 大观通宝:  徽宗时铸, 品相精美异常。素背, 钱径33. 5 , 穿径9 , 厚3.1 毫米, 重12 克。该币钱体厚重, 币径超出常品2 毫米左右, 钱文“大观通宝” 亦为徽宗御书“瘦金体” , 书法结体有致, 劲瘦洒脱, 加上郭深肉细的精湛铸工, “铸” 味极浓, 具有纸上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虽为铁钱, 却有样钱风范, 令人爱不释手。

4. 大观通宝: 素背, 钱径33 , 穿径8 , 厚2. 9 毫米, 重11. 5 克。徽宗时铸, 品相较好。钱文瘦金体“ 大观通宝” 与图3 相比“ 大” 字一横短, “通宝”二字长, 写法也稍异。

5. 政和通宝:  素背, 钱径32. 8 , 穿径9 , 厚3 毫米, 重11. 5 克。徽宗时铸, 钱文篆书, 篆法圆熟流畅, 结体匀称。该币细字细缘, 肉质光洁, 地张平整,轮郭字口深峻, 品相精美。

6. 政和通宝: 素背, 钱径31. 5 , 穿径9 , 厚3 毫米, 重10. 5 克。徽宗时铸, 该币肉质细腻, 文字挺拔, 制作精良, 钱文真书略带隶意, 配以细缘, 更显端庄秀丽, 令人赏心悦目。

7. 政和通宝: 素背, 钱径32. 2 , 穿径7. 8 , 厚2. 9 毫米, 重11. 5 克。徽宗时铸, 钱文篆书, 字体笔划均较图5 粗大, 篆法凝重平稳, 柔中寓刚。该币轮郭穿口规整, 品相精美。

8. 政和通宝: 素背, 钱径33. 6 , 穿径8. 5 , 厚3. 1 毫米, 重12. 5 克。徽宗时铸, 钱文真书略含隶意。该币钱体厚重, 穿郭高耸, 铸工精良, 钱文清晰不失墨书原貌, 字体与图6 相比稍有变异, 但运笔更为流畅劲挺, 更显豪放洒脱, 气韵生动。

9. 政和通宝: 徽宗时铸,品相极美。素背, 钱径32. 8 , 穿径8 , 厚2. 9 毫米, 重11 克。钱文篆书, 笔划圆润流畅, 配以宽缘, 显得古朴秀美。

10. 政和通宝: 素背, 宽缘, 钱径31. 9 , 穿径7. 8 , 厚2. 9 毫米, 重10. 5 克。徽宗时铸, 钱文真书略兼隶意,笔划肥厚遒劲, 气度不凡。

这批出水北宋铁钱由于深埋江底泥沙中, 长期处于高压缺氧的环境, 虽历经近900 年, 却几乎没有锈蚀(如插七图11 、12 、13 即为出水时原貌, 虽与沙土粘结,却未有锈蚀)。其显著特点是铸工精良, 钱文清晰隽美, 字口深峻, 周郭棱角整齐划一, 品相极好, 似未流通过。加之其年号高度集中, (仅有徽宗时期崇宁、大观、政和三个年号), 据此笔者推测, 这批出水北宋铁钱应是取自附近钱监, 未经使用, 便因船只遭遇风浪等事故沉入江底, 使得其原貌得以完整保存。

因这批北宋铁钱出水地点位于安庆市境内, 安庆宋时称为舒州, 这附近钱监应是宋代舒州同安监。

“同安监” 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王存编著的《元丰九域志》。其书中明确指出舒州同安郡团练辖“五县一监” :“监一, 熙宁八年置、铸铜钱。同安, 州东八十里。” 据此可知宋代同安监在舒州, 即今安庆市境内, 它于北宋熙宁八年(1095) 设置, 铸铜钱。然而由于史载资料不详, 宋代同安监虽座落在安庆市境内, 但其监址的具体位置长期是个谜。目前有关宋代同安监址有几种看法, 安徽省钱币学会已将“同安监铸钱研究” 列为重点课题。安庆市钱币学会1997 年成立“同安监铸钱研究” 课题组以来, 依据史料记载, 多次深入实地, 做了大量的考察论证工作, 在没有可靠实物出土及史料以证明其遗址准确性的情况下, 同安监址尚未最后定论, 但对同安监址的研究已取得初步共识,认为宋代同安监有一个迁徙的过程。北宋的铜钱监和南宋的铁钱监可能不在一处, 存在“分监而铸” 的可能, 不再限于史料所载“州东八十里” 的范围。还有同安监是一个行政管理的机构, 有可能与冶炼、铸钱场所不在一处, 而且同安监可能“一监多炉” ,即铸钱场地不止一处。

笔者现根据这批北宋铁钱的具体出水位置和特点, 结合史料记载及近年有关同安监的考察资料, 对宋代同安监址也作一些探讨性分析。

  首先从这批北宋铁钱的具体出水地点来看, 其出水点位于安庆市西郊皖河入长江口附近,现属安庆市怀宁县山口镇村范围。山口镇村古称皖口, 即皖河入长江之口, 东汉及三国时为皖县辖地, 当年吴魏均在此屯兵, 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近年来在山口镇村发现一铸钱遗址, 在遗址处发现大量的北宋大观、政和通宝成品、半成品铁钱, 以及流铁、铁渣、坩锅等物, 并初步断定与同安监有关。在目前有关同安监址的几种说法中, 就有“同安监在山口镇” 一说, 持此说法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宋史 食货志》中明确记载了“ 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 ;二是山口镇是当时的水陆码头;三是附近有汉代冶铁遗址, 且唐宋文化堆积层丰富, 发现不少宋代铁钱。根据上述笔者认为宋代同安监曾在山口镇村设监铸钱。从山口镇村及附近范围内发现的都是北宋徽宗铁钱来看北宋同安监可能是“一监多炉” 的。

其次根据史料记载来分析, 《宋史 食货志》载:“(乾道) 六年先是以和州旧有钱监, 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 诏司农丞许子中往淮西路措置。于是子中以舒、蕲、黄皆产铁, 请各置监。” 此记载中“ 和州旧有钱监” , 根据《宋史 孝宗纪》记载是指南宋乾道四年(1168) 设置和州铁钱监, 是南宋两淮最早的铁钱监。而“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 则应是指北宋时期的同安监, 据此可知南宋的同安监是乾道六年(1170) 设置的铁钱监。其指明了舒州山口镇, 即可理解为北宋的同安监在山口镇。由此说明北宋同安监和南宋同安监不在一处, 这也与安庆市钱币学会同安监铸钱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分监而铸” 的共识相符合。如北宋同安监和南宋同安监不在一处, 则《宋史 食货志》中记载的另一段话就好理解了, 《宋史 食货志》载:“(淳熙) 八年舒州水远, 薪炭不便, 而不是指北宋的同安监, 因北宋的同安监在山口镇, 山口镇为长江北岸要津之地, 何来“舒州水远, 薪炭不便” 之说。

最后, 这批出水铁钱均为北宋徽宗时期, 年号最晚的为政和通宝, 不见后代钱币。在山口镇村铸钱遗址处发现的铁钱, 也只见大观、政和通宝两种北宋徽宗铁钱, 且上述两处的铁钱均未流通过, 还有山口镇村历年出土的铁钱也基本都是北宋徽宗时期,未见徽宗以前和南宋时期铁钱。据《宋史食货志》载:“建中靖国二年五月, 令舒、睦、衡、鄂钱监, 用陕西式铸折十钱, 限今岁铸三十万贯, 铁钱两百万贯。” 可知同安监铸行铁钱时间较早, 可能在宋徽宗初年,即建中靖国或崇宁年间就开始了。山口镇村及其附近范围内发现的北宋徽宗铁钱也直接证明宋代同安监铸行铁钱的时间与史料记载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北宋徽宗时期同安监曾在山口镇设监铸钱, 而且铁钱的铸造数量较大, 有可能是同安监在北宋末年专门设置铸造铁钱的, 此观点与安庆市钱币学会同安监铸钱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一监多炉” 的共识亦相符合。关于北宋时期的同安监, 虽史料说明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 也发现了大量北宋徽宗铁钱及铸钱遗址, 但是否即在山口镇, 目前尚无充足证据, 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但是可以确定北宋的同安监与南宋的同安监不在一处, 因为北宋的同安监是以铸行铜钱为主的钱监, 至北宋末年徽宗时期才开始铸行铁钱, 而南宋同安监根据《宋史》记载是乾道六年(1170) 才设置的铁钱监, 是专门铸行铁钱的。笔者以上的分析是探讨性的, 关于宋代同安监址的最终确定,还有待研讨的继续深入和充足实物资料的发现。另外这批出水的北宋徽宗铁钱由于保存完好, 其形制、质地、文字和色泽都达到规整、精好、遒劲和美观, 其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铁钱比一般铁钱大、厚、黑亮(如插三图3 、8 等), 据戴志强先生在《中国钱币》2003 年第3 期《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一文中称:这一类特殊铁钱是由一种称之为“ 硬头” 的材料铸成的铸母。所谓“硬头” 是指含铁的锡矿炼锡时先将铁分离出去, 分离到一定程度, 便会产生一种铁锡合金, 这种铁锡合金含锡量一般在百分之十以上, 高的可达百分之三十。“硬头” 是一种绝好的铁铸件原材料, 它的铸造性能良好, 容易成型, 特别是铸件的光洁度好, 表面平整, 不易腐蚀, 尤其在水中不易锈蚀。

笔者对这些特殊铁钱虽未作合金成份分析,但这些特殊铁钱的特征与戴志强先生介绍的情况相合。总之这批出水铁钱为我们研究宋代同安监的铸钱工艺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4年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