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硬币中的珍稀币简介
1955 年1 月14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生产1955年号的铝质流通硬币。1957 年12 月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 分、2 分、5 分三种硬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等值流通。三种硬币正面图案均为国徽,上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背面图案中部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汉字面额,周围以麦穗围绕,汉字上方分别为1、2、5 阿拉伯数字,下方为年号。这套硬币的叫法有多种,有人称“硬分币”,或“第一套流通硬币”,其权威的叫法应为“第二套人民币硬币”。
第二套人民币硬币于1957 年12 月1 日才开始发行,硬分币背面的1955 年或1956 年是指的生产年份。
按工艺分,第二套人民币硬币可分为精制币和普制币两种形式。精制币币面采用喷砂工艺、底面采用抛光镀铬处理,这样可以使钱币图文浮雕结构、层次及透视关系更加强烈清晰、底面清洁光亮,构成了精美的钱币艺术效果。普制币就没有这些特殊的工艺。还有些硬币在工艺和图案细节表达等方面都逊色于精制币,但总体又优于普制币,被收藏者们称为半精制币,这些币没有抛光镀铬、喷砂等工艺,达不到精制币的镜面、浮雕效果,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对精制币的解释和定义。“半精制”更像一个俗称,而非学术定义,所以将其划为普制币范畴。
按发行渠道分,第二套人民币硬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投入到银行网点,广泛进入社会流通使用,统称为普通流通硬币。另一部分只用于装帧成册,在特定范围内发行,在流通中基本见不到,统称为套装流通硬币。第二套人民币硬币的珍稀品种(收藏界称为“五大天王”)即出现在套装流通硬币中。
中国人民银行从1979 年开始,发行了部分年份的套装流通硬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国际交流和出口创汇,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这些套装币中,除了1991年普制套装币外,都含有一枚或几枚普通流通硬币中没有的年份品种。套装币绝大部分远销国外,在国内当时只能用外汇券在外汇商店才能买到,因此很多年份的套装币已经成为了中国流通硬币中的珍品,深受收藏者喜爱。被收藏界称为“五大天王”的1979 年、1980 年、1981 年5 分,1980 年2 分和1981年的1 分硬币就存在于套装流通硬币中,而“五大天王”的套装币有多种装帧形式。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xLzI4MTcvMjE0MjU1NTQ4XzFfMjAyMTAxMjgwNTM0MDM0MzQ=.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xLzI4MTcvMjE0MjU1NTQ4XzJfMjAyMTAxMjgwNTM0MDM2MTU=.jpg)
1.1979 年套装流通硬币,为普制币,上海造币厂生产,中国造币公司装帧,内含1 分、2 分、5 分三枚分币和一枚羊年纪念章。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xLzI4MTcvMjE0MjU1NTQ4XzNfMjAyMTAxMjgwNTM0MDM2OTM=.jpg)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1980 年套装流通硬币,目前发现4 种包装,均为沈阳造币厂生产,中国造币公司装帧。1980 年长城币小黑本,里面包含1 角、2 角、5 角、1 元,共四枚长城币;1980 年蓝皮本和黑皮本套装币,里面各包含1 分、2 分、5 分、1 角、2 角、5 角、1 元共7枚普制币。1980 年半精制币小黑本,里面包含1 分、2 分、5 分、1 角、2 角、5 角、1 元共7 枚半精制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1981 年普制币小红本,沈阳造币厂生产,中国造币公司装帧。里面包含1分、2 分、5 分、1 角、2 角、5 角、1 元共7 枚普制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81 年白外套蓝色装帧硬币卡,上海造币厂生产,中国造币公司装帧。里面包含1 分、2 分、5 分、1 角、2 角、5 角、1 元共7 枚精制币,外加一枚鸡年纪念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上,还有其它形式的包装存在,里面也包含硬分币“五大天王”,但都是从上面的包装拆出再加工的,并非官方出品。另外,除了套装册外,硬分币“五大天王”没有发行散币,钱币市场上“五大天王”散币或是评级币,都是从这些套装硬币册中拆出来的。
硬分币“五大天王”的发行量是多少?没有找到1979 年套装流通硬币发行量国内的权威文献记载,《上海造币厂志》中也没有记载。但有些国内收藏类书上写的是5000 枚,有些写的是1 万枚,这些书的权威性都不高。日本东京泰星钱币公司,既经营现代钱币,又经营历史货币,该公司的总部资料上标明:1979 年套装流通硬币的发行量为1 万套。2011 年,有人发现少部分1979 年套装册内页附有一张印刷的日文说明书,上面标明1979 年5 分发行数量为1 万枚。为什么日本人会知道发行量呢,因为早期套装流通硬币都是发往国外,由中国造币公司向国外总经销,且对外公布发行量。但是套装册内页的说明书只有中英文,所以日本经销商在销售时附加了日文说明。日文说明书上给出的数据,可信度相对较高。1980年套装流通硬币,在《沈阳造币厂图志—沈阳造币厂一百周年纪念(1896-1996)》中记载,生产量共为8 万套,因为1980 年2 分、5 分都含在套装中,所以它们的生产量各为8 万枚;1981 年套装流通硬币,“沈阳造币厂图志”中记载7 枚普制套装币的生产量为23400 套,但旁边的配图竟然是上海造币厂的精制币套装。我仔细阅读了“沈阳造币厂图志”一书,发现里面有多处错误。也许他们当时没有1981 年普制币小红本的图片,只能拿精制币套装的图片补充,但编辑人员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套精制币并非沈阳造币厂生产。另外,也有人推测,书中记载的23400 套的生产量,是普制套装与精制套装币生产量的总和。但按照造币企业保密原则推测,上海造币厂当年生产了多少硬币,沈阳造币厂应该不知道。而且书中提到的其它钱币的生产量,也都是沈阳造币厂的铸造数量。所以,23400 套的数量还应是1981 年普制币小红本的数量。不过,我通过十多年的收藏市场及专业收藏网站数据的观察、
统计及各地藏友提供数据的信息,1981 年普制币小红本数量极少,难得一见。远比发行量为1 万套的1979 年套装流通硬币、发行量为5750 套的1984 年沈阳版套装流通硬币、发行量为4825 套的1985 年套装流通硬币要少得多。所以,我怀疑“沈阳造币厂图志”中记载7枚普制套装币的生产量23400 套,是计划生产量,并非实际生产量。上海造币厂的1981 年精制币套装的生产数量,《上海造币厂志》中没有记载,唯一的数据是来自1995 年第7 期《北京金融》杂志《集币热中谈中国流通金属币及纪念币》文章中说的铸造量为1 万套,这个数据是否准确,还需要更权威的资料和部门验证。
硬分币“五大天王”,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所以在市场上倍受追捧。一些人见有利可图便开始造假,全部造假的成本太高,所以就采用改刻变造的手法造假。比如,1979 年5 分用1976 年5 分改刻,将6 字多余的部分铲掉,缺失的地方补上,变造成9;1980 年2 分和5 分硬币,用1986 年或是1988 年的2 分、5 分硬币改刻,将6 或8 改刻填补成0;1981 年的1 分和5 分硬币知名度最高,需求者甚多,造假者便将1984 年的1 分或5 分硬币上的4 字改刻成1 字。作假者为了掩人耳目,常把硬币弄得较脏、较旧,特别是改动过数字的地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得不承认,有些改刻变造的硬分币“五大天王”水平很高,凭肉眼不好分辨,需要借助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要是观察到年份数字周围有锉痕、挖补改刻痕迹或字体有变形等现象,那很可能是假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参考资料:
1.王生龙主编:《沈阳造币厂图志- 沈阳造币厂一百周年纪念(1896-1996)》,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年。
2.沈阳造币厂编辑委员会编辑:《沈阳造币厂志》,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 年。
3.孙克勤主编:《中国现代流通硬币标准目录》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年。
4.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概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7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