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寿”纹样
原标题:“寿”字的一种花样写法
图1
图2
祝寿是明清瓷器纹样的基本主题。表达祝寿的意愿,除了使用有约定俗成寓意的动物、植物构成图案外,在器物上直接书写“寿”字,也是受到追捧的一种方式。明清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寿”字纹样,其中明末清初有一种写法独特的“寿”字,值得专门一提。
图1、图2是这种“寿”字写法的两个版本。一简一繁,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先看简版的图1。这个“寿”字细看可知,其实是由“九”、“千”、“百”三个数字组合而成的。这三个数字的排列位置有讲究:“九”字在上,代表繁体“壽”字的上半部;“千”字摆在右下,与繁体“壽”字的右下的“寸”字接近;“百”字放在左下,与繁体“壽”字左下的“口”字相似。所以,三个数字的组合,是要在形态上模仿繁体写法的“壽”字。
这样写法的“寿”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在展现一种中国式的机智。我们把这个“寿”字先分解开来读,“九”读两次,可读成“九千九百”。“九千九百”组成一个“寿”字,完整的读法应该是“九千九百寿”。用这样的一个“寿”字来给人祝寿,是不是比普通写个“寿”字更加有趣,更加讨巧呢?
图1这种“寿”字写法的出现,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晚明特定的史事有关。在明代,皇帝的生日是个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称作“万寿节”。“万寿”是皇帝专用的名词,臣民自然无人敢僭用,但“万寿”以下就不同了。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权势隆极之时,为显示权位之尊,让周边的人称其“九千九百岁”。据《明朝小史》卷十六记载:“太监魏忠贤,举朝阿谀顺指者俱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这“九千九百岁”下皇帝一等,在万民之上,的确够威风。但魏忠贤最后败也是败在这种张狂之中。从图1瓷片的断代看,正是与魏忠贤同时的明晚期,故“九千九百寿”这种纹样,极有可能是受魏忠贤“九千九百岁”的影响而来的。
魏忠贤之后,被他擅用的“九千九百岁”成了无主的普通名词。民间在“九千九百寿”的基础上,脑洞大开,又创作了更加复杂的图2这样的“寿”字。这个“寿”字中组合的数字比图1多,读法是这样:最上面的“九”字,应使用三次,第一次与中间的“千”字组合,成“九千”;第二次与左下的“百”字组合,成“九百”;第三次与右下的“十”字组合,成“九十”;最后剩下的“千”字下部的一个“八”与右下“寸”字中的一点相加,再组成一个“九”。连在一起就成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寿”。这“九千九百九十九寿”只比皇上专用的“万寿”少了“一寿”!这样的一个“寿”字,既体现了祝寿者对皇帝权威的敬畏,又表达了祝寿者的最大诚意,可说是把这种祝寿的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因此,这个“寿”字纹样图案称得上是体现古人智慧的典范之作。
明清更代之际,皇帝忙于攻守征战大事,对等级制度的管理有所疏忽,故“寿”字的花样写法曾经流行一时。自天下安定之后,大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年年要举办“万寿节”,祝皇上“万寿无疆”。对“万寿”这样庄严的名词,臣民只能敬而远之,谁还敢打擦边球?于是瓷器上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寿”纹样,只能悄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