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艾儒棣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总结

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导师临床辨证用药规律。 其次,对上述数据挖掘方法所提取的基本方益气滋肾汤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对照组予强的松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滋肾汤,如有效则激素用四周后逐渐减量,无效加用环磷酰胺等,选用病情活动度、关键疗效相关指标、肾脏功能状况相关指标、激素用量及撤减情况等作为观察项目,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中的西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1.数据挖掘结果: (1)频数分析结果: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中出现频数在20%以上的症状依次为:乏力、易外感、面色萎黄、关节痛、耳鸣、口干、烦躁、眠差、浮肿、腰酸、腰痛、头晕、心悸、汗出、舌质淡红体胖、舌质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脉沉细、脉弦细;辨证分型中主证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高达67.71%,其次为肝肾阴虚46.29%;兼证中以肝郁为主,占40.86%,其次为血瘀25.43%,外感20.86%,湿浊19.14%,湿热11.71%,寒湿和痰热较为少见;对收集到的223例350诊次的处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得出药物总频数为6708次,其中使用频数在前30味的中药,频数均在70次以上,累积频率达69.84%,是治疗LN的主要药物,使用频数前23味的中药,频数均在100次以上,累计频率达61.42%,是治疗LN的核心药物;

使用频数在10%以上的方剂依次为:

益气滋肾汤(33.43%),二至丸(23.71%),生脉散(20.29%),百合知母汤(19.71%),四君子汤(18.57%),仙枣汤(14.86%);

药物归经以脾(20.54%)、肺(16.52%)、肾经(16.07%)为主;而药类、药性、药味分别以补虚(39.42%)、清热(17.26%)、活血化瘀药(11.60%)为主和温(38.30%)、平(29.79%),甘(41.13%)、苦(24.11%)为主。 (2)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对频数在10次以上,总使用频率95.61%以上的8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治疗LN的常用药对14个,3味药组合10个及多味药物组合体8个,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导师临证组方思维特点、组方原则等。 (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对症状与方剂,症状与中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了分析,可以进一步总结导师治疗

本病经验:①谨守病机,分期而治。初治宜早、重在治标、固肾为要;中期阴虚内热、重养肝肾、佐以祛邪;后期温补脾肾、调补阴阳、恢复平衡。②以脾、肾为本,从整体调治。治肾常予地黄汤加减,注重顾护脾胃,以畅化源,以防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③遣方立法灵活,化裁多变,配伍精妙,动静结合,重视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使补中有通,通中有泻,补泻结合。④临床用药平和,轻清灵动,既避免大苦大寒伤脾败胃,又避免大辛大热伤津耗液,务以临床实效为是。应用关联分析导师治疗本病的辨证用药规律,有助于发现治疗该病可用于推广的有效方药,便于进一步客观、系统的总结导师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2.临床研究结果:疗效方面,治疗组在减少尿蛋白、升高补体以及降低血酯等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胃肠不适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而在失眠、继发感染、消化道不适及月经紊乱等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1.数据挖掘可以归纳提炼导师用药规律及治疗法则:如利用频数分析,可得出补益、清热和活血化瘀是狼疮性肾炎应用中最集中的法则;利用关联规则可以总结出狼疮性肾炎的药物配伍规律;利用聚类可得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常用药物组合体。

2.数据挖掘是总结、传承名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名老中医的经验变得更直观、更易懂,同时还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这对中医学学术经验的继承以及中医学的发展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数据挖掘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海量的中医诊疗信息,有助于发现中医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等环节中隐含的关键关联和规律,有助于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创新,进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总之,运用现代科技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科学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分析,且能够得到客观的、实用的、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肾炎有着确切的疗效,不但可以减少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而且对西药的毒副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机 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领 域:

中医学

中医学

关键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