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广州大屠杀:参看外国使臣的记录,清军到底屠戮多少人?

清顺治七年十一月,即南明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在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继茂的指挥下,终于将围城十月的广州城攻破。

广州之战应该是清军入关之后,在所有征服地区中遇到的最难啃的骨头,并因此付出巨大的折损。

随即杀红眼的清军开始冲进屠戮泄愤。

初二日,清陷广州,屠之。”(《行在阳秋》)

明末清初关于广州之屠的资料虽然零碎,但也算得上比较详实丰富了,不管是清廷还是南明方面都有相关记载。

同样的当时身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以及使臣等人,也有关于这场屠戮的详细记载,第三方视角的证据也相当充足。

咱们今天就以外国人的记录为依据,看三百多年前的这场惨剧有多凄惶恐,又有多少无辜军民被屠戮了呢?

1、意大利籍传教士记录的屠杀

卫匡国,意大利籍来华传教士,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局,其所著的《鞑靼战纪》一书,基本能够跟中国史料相互论证。

尤其是清军入关后南下时,卫匡国刚好在江南一带辗转传教,因此对清军在江南等地暴虐行径,有较为详细且可靠的记录。

根据卫匡国在书中的记录,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率领清军,经南京转道江西,最后会师在广州城外。

由于此前南下征服的路途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所以尚可喜等人以为广州唾手可得,但实际上广州方面做好充足的抵抗的准备。

他们(清军)进入广东,占领许多没有反抗的城,仅广州城决心试试它的运气和胆量。

卫匡国亲身在广州游历过,他对广州城的繁华富庶印象极深,而且认为广州城有大江环绕,对对敌时占据着地理优势。

同时广州城内聚集守城力量,阵容不可谓之不豪华,中外抗清势力都汇集在此。

前面提到的被囚的一官(指郑芝龙),他的儿子(指郑成功)驻扎在城内,另外还有一支强大戍军防守,其中还有许多澳门的亡命徒(指葡萄牙雇佣军),他们为高报酬而效劳于永历帝。

此时的抗清守城部队有水师,有步兵,还有拿着枪炮的葡萄牙与荷兰雇佣军,因此确实有跟清军硬碰硬的实力。

所以清军从顺治七年二月开始攻城围城,一直到十一月的时候才攻破,那损失肯定是不会小。

鞑靼人(清军)屡次进攻,损失惨重,始终被猛烈击退。

但清军最终用大炮轰开城墙,与1650年11月24日拿下城池,随即一场杀戮就开始了。

卫匡国的记录如下:

鞑靼人开始洗劫该城,一直抢劫到12月5日,不绕过男女老少,残酷地处死遇到的人。到处都听见喊杀声:'杀,杀这些反叛的蛮子!’

不过清军也并非见人就杀,像工匠等人还是侥幸躲过屠戮,因为需要他们为清军效力。

卫匡国称此次屠戮大约有十万以上的军民遇害。

在12月6日布告禁止抢劫,这时他们已杀害了十万人,这还不包括围城期间死于种种因素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广州城中还有一所教堂,由葡萄牙籍传教士塞默多负责,清军将他抓住捆住手脚殴打,威胁他交出教堂的资产。

最好还是尚可喜出面把他给搭救了。

2、荷兰使臣记录的屠杀

1657年,荷兰使者纽霍夫出使清廷时经过广州上岸,得到老藩王尚可喜和小藩王耿继茂的接待,并在广州城中小住了一段时间。

纽霍夫因此记述了七年前(1650年),广州所经历的那场让人恐惧的屠戮,相较于卫匡国的记述更加详实。

该书就是他的出使记录——《荷使初访中国记》一书。

虽然时间不如卫匡国的早,但是信息来源应该比卫匡国更有权威性,因为这事是他听清朝官员谈论的。

因为有鞑靼人告诉我了完整的围城情况,所以我应当把那时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略作叙述。

纽霍夫笔下的尚可喜

根据纽霍夫听清朝官员的谈论,广州城防在清军的持久围攻下,已经尽显颓势,破城是早晚的事了。

同样也提到守城者进行激烈的反抗,迫使清军几度被击退并付出伤亡,同样也提到城里面有若干名葡萄牙雇佣军,以及两名荷兰火炮手助战。

但是转折点却是清军在强攻无效后,暗地里收买了守城的名将范成恩,并最终获得了开城投降的约定。

决定与守城的某个长官联系,告诉他如果愿意开城投降,则军中最有权势的二位藩王(指尚、耿),将送他四万两银子,并缔结永久的友谊。”

于是范成恩打开城门迎接清军,清军随即杀进广州城并攻占了府衙,然后开始在城中进行洗劫与杀戮。

纽霍夫记录那位清朝官员的描述是:

这些中国人要逃命已经太迟了,鞑靼人开始屠杀,无论男女老少无一幸免。他们逢人就杀,一直杀到血流满街,令人血腥欲吐,才因此罢手。

根据纽霍夫的记载称,此次屠戮受害的确切人数已不可知,但是估计也应在十万以上。

因为他从清朝官员那里听到的数据,是有八万以上的军民被屠戮,此外还有因饥饿等情况而大批失去的人。

除了因为饥饿和其他不幸而死亡的人们外,尚有八万人以上被杀。

因为其来源是在广州任职的清朝官员,甚至有可能就是听尚可喜或者耿继茂说的,所以其来源相对来说更具权威性。

3、清朝官方资料的记录的屠戮

清朝官方资料如《清世祖实录》等书,同样也对广州屠戮有着清楚的记载,只不过受害者人数相对较少。

平南王尚可喜等疏报:官兵攻克广东省城,斩贼六千余级,溺水死者无算。阵擒贼将范承恩等,俘获甚众。”

这里尚可喜再给顺治的奏疏中提到,在攻克广州城后的“战绩”,仅仅是斩首六千余级。

这个数目应该是破城后斩杀的守城明军数目。

同时也提到除了被斩杀的官军外,还有更多因溺水而死去的人,这里应该是包括败退官军与无辜民众。

因为关于破城后,大多数军民溺死的事,有其他资料可以印证。

此外尚可喜还提到除了阵斩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军民被俘获,其中就包括开城门的范成恩等。

但是却始终没有提到屠戮这件事。

相反《清史稿·耿继茂传》中却明确记载说:

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

明显是破城后进行了屠戮,不可能是仅仅斩首六千余级,也不可能全都算在溺水的头上。

根据明末清初的学者戴笠编撰的《行在阳秋》记载,但是广州城中的守将李成栋之子李元胤,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男女百姓上城戍守。

李元胤携重资入广州,城中人亦婴城自守,男子上城,妇女馈饷。

城破后随即遭到清军的屠戮。

城中惊惶相蹂践,炮统相击,城门筑塞难开,百万人民,尽死于内。

这里提到城中军民在突围时,遭到清军的枪炮轰击,因为拥挤踩踏而不能成行,最后有百万人死于城内。

这个“百万”的数据应该是有所夸张的。

清初的《觚剩·共冢》一书中说,在清军攻破广州城后,尚可喜与耿继茂带兵屠城。

顺治庚寅正月,耿继茂、尚可喜兵入广州,屠戮甚惨,城内居民几无噍类。”

尤其是提到除了遭到屠杀的军民外,还有相当多军民在逃难的时候,因为拥挤而落水溺死者甚众。

其奔出者,急不得渡,挤弱以死,复不可胜计。

这里倒是跟尚可喜的战报照应了。

所以关于广州之屠的受害者数据,可能还真的不太好整理,因为根据普遍的说法,是有七十万之众。

如《广州市沿革概略》上说:

城破后,尚、耿怒广州军民持久不降,下令诛杀丁壮,尽屠十八铺(十里为一铺)内人民。当时城门紧闭,欲逃无路,哭声震天,血流成河。连守城伤亡,城内外共死七十余万人,为广州历史上之浩劫。

这个数据的出处不太好考究,不过根据卫匡国和纽霍夫的记录来看,广州之屠的受害者人数保守估计,应在十万人以上。

其中包括围城期间阵亡、破城后清军进行屠戮,以及因饥饿、逃亡时溺死等项,的确堪称是一场大浩劫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