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离奇古怪的蛇俗:以蛇为荣,“妙法”避蛇

世界风俗网2020-07-13 08:31:00

蛇是一种聪明灵活、神秘而又凶猛的动物,远古时代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由于古人生存条件差,防范能力弱,所以经常受到毒蛇的伤害。蛇患令人对蛇望而生畏,而蛇的超强本领又让人对牠由畏生敬,把牠当做崇拜对象。人们对蛇这种敬畏交织的复杂感情,便演绎出离奇古怪的民间蛇俗。

以蛇为荣的崇蛇习俗

在我国,崇蛇作为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之一,源远流长。远古时,一些部落就以蛇为图腾。神话中一些古代英雄,也被赋予了蛇的形象。如开天辟地的盘古是“龙首蛇身”《广博物志》);被称作人类始祖的伏羲和女娲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而华夏民族的最初领袖黄帝则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海外西经)。这些英雄尽管威望崇高,神通广大,但都生着蛇的身躯,从中折射出蛇在上古时期备受尊崇的地位。

古人崇蛇的另一载体是建蛇王庙,祭祀蛇神。因为蛇在我国分布较广,蛇王庙的数量也较多。至宋代,蛇王庙已经遍及全国。为了进一步对蛇神表示尊重,各地还给祭祀的蛇王附会一个历史人物。如福建的蛇王多附会为一僧人,江浙一带多附会为“方正学”。

方正学即明初反抗燕王朱棣靖难的方孝孺,他因忠于建文帝、不为燕王朱棣草即位诏而被嗤于市,受其牵连被诛杀的亲友达数百人。这人将备受敬重的方孝孺奉为蛇王,虽有些不伦不类,但愈发体现了蛇王地位的崇高。

崇蛇之风虽然分布较广,但蛇多的南方地区远胜于北方。尤其福建地区,一直保留着较多的崇蛇习俗。在今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从明代起就建有供奉连公爷的蛇神庙,塑有肖、连、张三蛇王神像,他们全为帝王装束。旧时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春祭游蛇灯活动,农历七月七举行秋祭赛蛇神活动,都非常隆重。

又据《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据说城里人若被蛇咬伤,到庙中投诉后即可消灾,并可在庙后见到一条断腰或断头的死蛇,那就是蛇神对作孽者的惩罚。

“妙法”避蛇堪称奇

人们崇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蛇。为了免受蛇害,很多人采取了“惹不起,躲着走”办法,这便产生了“避蛇”习俗。

魏晋以来,道士经常进山修炼,避蛇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避蛇的方法也格外重视。为此,晋时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在《抱朴子。登蛇》一书中介绍了几种避蛇“妙法”:道士进山前,先要凝神静思日月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形象,让这些神灵护住身体,然后来到山林草木中间,左取三口气,屏住呼吸,再向山草吹去,想象这股气已经像红色云雾弥漫于数十里内,这样进山就不容易遇到蛇。

如果遇到蛇,就面向太阳,左取三口气,屏住呼吸,然后找根木棍压住蛇头,手转蛇身,在地上画个牢狱,把蛇放入“狱”中。只要不朝蛇身上吹气,这条蛇就永远也不能出“狱”。

唐代道士、“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禁蛇毒》中,介绍的避蛇方法更为神奇。他说,要防毒蛇出现,就在三月三日夜间,面北焚香,屏住呼吸念诵以下咒语:“日出东方,赫赫煌煌,报你蛇虫,远逃深藏。你若不藏,鹳鹊步罡,食你蛇头,吞汝入肠。大蛇死,小蛇亡。急急如律令!”毒蛇听了这咒语是不是真的“远逃深藏”?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民间,也有“见蛇三分灾”之说,认为见到蛇是“凶兆”,应尽量避而不见。如果见到正在交配或正在蜕皮的蛇,更不吉利,除不要随便告诉他人外,还应赶紧从自己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再从衣服上扭掉一颗纽扣,吐一口唾沫,以此来化解灾难。如果在家中的屋梁上、房檐下及燕子窝里发现蛇,预示着家中要死人,唯一的化解方法就是烧香祷告,求蛇赶快离开。

打蛇、护蛇各有“理”

还有些人,受见到蛇为“凶兆”的影响,对蛇异常恐惧,见到后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便产生了“打蛇”习俗。

我国北方有些地方,流传着“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蛇勿死蛇讨命”等谚语,一些人见蛇就打,打必打死,认为只要把蛇打死了,“凶兆”便可化解。如果打不死,蛇会再来报仇。而打蛇最好是将蛇头砸烂。否则,如果只砸断了蛇身,蛇头上不久又可长出新的蛇身,前来寻人报仇。故曰:“蛇不打死害众人,虎不打死当祸根。”

当然,打蛇主要是打野外的蛇,而对生活在人们家中的“家蛇”,则在保护之列。据说家蛇为富裕的象征,牠主一家的财运。有了家蛇,米囤的米永远吃不完,家蛇会把米源源不断地从外边运来。

其实打蛇也好,护蛇也罢,都是封建迷信思想作怪。因为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蛇偷运粮食完全是无稽之谈,而见到蛇为“凶兆”亦属荒谬。不过,蛇能灭鼠除害,是农业的好帮手,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当今,蛇已经成为保护动物,不准随便捕杀。而打蛇也成为有害的陋俗,应该坚决革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