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治法述要之:湿病治法

湿的治疗,主要分三个大法。

①化、轻者在中焦者用化。

②利、较重者在下焦者用利。

③逐、积而成水则用逐。

(一) 化  湿

湿分外湿、内湿。

感受雾露或淋雨等,病在于表者为外湿,属于外感范围。

一般所说的内湿,多指过啖生冷肥甘及脾不运化所引起的内生之湿。也有居处潮湿,或常在水边生活不讲卫生,发生下肢浮肿等病,虽然病从外来,但已浸淫入里,治疗上亦归入内湿范围。

脾恶湿,胃恶燥,故湿证以脾脏为主。但胃虽恶燥,由于内湿多自饮食不节得来,与胃有直接关系,并且湿证初起,往往先见胃症状,因而治疗上脾胃并重,认为湿证多属中焦。

湿为阴邪,性最粘滞,用药宜于香燥,可分两种:

  • 一种芳香化湿,能理气郁舒,用于湿阻轻证;

  • 一种苦温燥湿,燥性较烈,用于湿浊较重证候,总称为化湿。

湿与热结合,叫做湿热,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一经结合之后,如油入面,极难速解。一面清热,一面化湿,并依湿和热的孰轻孰重,用药亦或多或少,称为“清化”。

化湿药虽能除湿,亦易耗伤津液,宜适可而止。并且湿性凝滞,消除缓慢,如果香燥过分,往往湿未尽化,津液先伤,反成僵局。

1.芳香化湿法

适应证:胸闷、饮食纳呆,口淡,泛漾欲恶,舌苔白腻等。

常用药:藿香  佩兰  陈皮  砂仁壳  白蔻壳  佛手  川朴花。

芳香化湿药比较平淡,临床常用而很难找一成方为例,可能是前人认为没有记载价值的缘故。我认为不论外感杂病经常伴见这些湿证,而且必须照顾,不能视为轻描淡写。浅轻的湿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譬如桌上微尘,只要拂而去之。但微湿不去,能影响气机和消化机能,因气机和消化机能障碍而更使湿邪停留,所以芳香是化湿的第一步。如果湿邪较重,出现胸脘痞闷,身体困倦,食呆呕恶,舌苔厚腻,则宜进一步香燥化湿,用除湿汤加减。燥湿以平胃散为通剂,除湿汤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藿香,常用的化湿剂不能离开这法则。如兼外湿表邪,可加紫苏、防风、羌活一类,常用的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术、白芷、半夏、陈皮、桔梗、大腹皮、茯苓、甘草)便是这样组成的。

2.苦温燥湿法

适应证:食呆、消化迟钝,嗳噫吞酸,中脘痞闷,在便不实,舌苔白滑粘腻等。

常用药:苍术  厚朴  干姜  草果  砂仁  茯苓。

芳香化湿和进一步香燥化湿,都用于湿浊停胃,苦湿燥湿则偏重于脾。

胃湿和脾湿原是一种,因脾和胃的性质不同:

  • 胃湿多由湿浊暂时郁遏,芳化宣通,郁滞即解;

  • 脾湿多由中阳虚弱,不能健运,必须温化,即使也有脾阳暂时被郁,亦宜照顾其本,加强化湿的能力。

且必须明确脾湿多偏重于寒,与单纯的湿有所不同,用药只有与脏气结合,则疗效较速,这是治疗中的一个关键。所以进一步可用桂枝,加强温通力量,称为“辛温苦燥法”,如苓姜术桂汤便是。

凡治中焦湿邪较重的,可以结合利尿,一般多用茯苓,亦可用泽泻、车前。

3.清化湿热法

适应证:胸闷心烦,口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滑而数,以及暑湿、湿温证等。

常用药:藿香  佩兰  蔻仁  苡仁  黄芩  厚朴  滑石  通草。

湿热证以中焦阳明为主。由于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结合后出现矛盾症状。一般从三仁汤(杏仁、蔻仁、苡仁、滑石、竹叶、厚朴、半夏、通草)加减。

吴鞠通曾说过:湿温证不象寒邪的一汗即解,温热的一凉即退,氤氲弥温,不宜重药,用三仁汤轻开肺气,气化则温化。他还指出:

  • 不可用辛温发表药,用之则蒸腾上逆,变为神昏;

  • 不可用大下,用之则脾气下陷,变为泻泄;

  • 不可用柔润药,用之则锢结不解,愈治愈坏。

所以治湿热证只宜清化,即一边清热,一边化湿。但由于同一种病中湿和热有轻重,或侧重于清,或侧重于化,必须很好掌握。

据我个人经验,能侧重湿邪,使湿邪先去,收效比较迅捷。并有几种药值得提出:

  • 一是黄连,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一药两用;

  • 一是菖蒲,辛香化湿,不同于温燥;

  • 一是茵陈,清化湿热,能引湿下行而不伤阴。

成方中如甘露消毒丹(藿香、蔻仁、茵陈、黄芩、滑石、菖蒲、连翘、木通、射干、薄荷、川贝),亦配合得相当周密。

治疗湿热还有几个应当注意的证候:

  • 一是湿遏热伏,表现为舌苔厚腻,舌尖舌边红绛,用化湿药不可太香燥,防止助热烁津,苔变干燥;倘已干燥而苔仍厚腻,色带深黄或焦黄,可在清化内酌加石斛、瓜蒌,舌润则苔自化。

  • 二是湿浊蒙窍,表现为胸闷,神识似明似昧,或有谵语,系浊邪蒙蔽,不同于温病的热入心包。《温病条辨》虽然指出用最轻的至宝丹去秽浊,但不如《温热经纬》用神犀丹(金汁、犀角、生地、菖蒲、紫草、银花、连翘、黄芩、玄参、豆豉、花粉、板蓝根)为佳,具有清营解毒,化浊透发的作用,不离清化原则。

(二) 利  湿

利湿是使湿从小便而去,这中内湿的唯一出路,所以李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是利小便法侧重于湿在下焦,所以应下一转语:“治湿不分三焦,非其治也”。

利湿可分淡渗及通利:

  • 淡渗是取淡味渗利,常与化湿结合,不以利小便为主要目的;

  • 通利则着重于下焦,以利小便为主。

利湿太过,亦能伤阴,并使大便困难。

1.淡渗除湿法

适应证:温热内蕴,或湿阻肺脾,气机不宣的证候。

常用药:苡仁  通草  茯苓  赤苓  冬瓜皮。

淡渗药不以利尿为主要目的,故很少单独处方,常在芳化剂内加放一二味。且多数用于湿热证。湿热内阻,不能过于利尿,只宜轻淡微渗,宣通湿邪,例如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蔻仁、茯苓皮、大腹皮、通草、猪苓)。

2.通利小便法

适应证:湿停中下焦,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泻泄等。

常用药:茯苓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汉防己。

单纯的利尿药,多以四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为主。或加肉桂即五苓散,助膀胱气化;或去白术加滑石、阿胶,即猪苓汤,利湿热。

利尿都在化湿的基础上进行。湿浊中阻,不仅使小便短少,还能影响大便溏薄,及脘腹痞满等。

吴鞠通有五个加减正气散方,足供用药参考。这五个方剂是:

  • 一加减正气散(藿梗、厚朴、陈皮、杏仁、神曲、麦芽、茯苓、大腹皮、茵陈)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 二加减正气散(霍梗、大豆黄卷、厚朴、陈皮、茯苓、防己、通草、苡仁)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

  • 三加减正气散(霍香、厚朴、陈皮、杏仁、滑石、茯苓皮)治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 四加减正气散(霍香、厚朴、草果、陈皮、神曲、山楂、茯苓)治湿秽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

  • 五加减正气散(霍梗、陈皮、苍术、厚朴、谷芽、茯苓、大腹皮)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这里指出了化湿、利湿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也说明了治疗湿证应注意脾胃和三焦的关系。

一般利尿多用于小便黄赤短少。假如小便不通的癃证,小便点滴涩痛的淋证,便不合适。

癃证的治疗:

  • 由于肾阳虚而膀胱气化不及者,用熟地、苁蓉、附子、巴戟、肉桂、山等温化下元;

  • 因膀胱热结,气痹不通者,用冬葵子、木通、车前、通天草、猪苓、枳壳等疏导。

  • 癃证水湿内聚,不得排泄,脘腹胀满,病情极其严重者,前人也有用葱管导尿的治法(今天当然要改进)。

淋证多由湿热下注,用瞿麦、扁蓄、木通、萆薢、海金砂等,药多偏于苦寒泻火清利。

(三) 逐  水

逐水用于水湿蓄积,浮肿,腹满作胀,大小便癃闭等证。

逐水法大多峻猛,损伤元气,宜于体实证实,用时须郑重。

1.疏水逐水法

适应证:水肿水胀,二便癃闭,形气俱实的证候。

常用药: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  椒目。

这里拟举舟车丸(黑丑、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橘红、木香、轻粉)为例。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枣)已为泻水猛剂,此则在十枣汤内去红枣之甘缓,再加泻水行气药,可谓猛上加猛,这种专以泻水为主的治法,在临床上必须慎用。

凡治水显当利小便。肿势严重,利水不应,才用开泄大肠逐水,譬如夏禹治水,凿河开渠,所以还有其他逐水的名方取禹功、浚川、疏凿等命名,顾名思义,可以理解是急于排水的一种措施,不是常法。费伯雄曰:“逐水自前阴出者得生,自后阴出者必死。”但用逐水药多从后阴出,也有泻后见好的,只在虚证用之多不效,实证用之腹满消而复起者亦不治,主要在于中气功败坏与否。

2.健脾逐水法

适应证:肢体浮肿,腹胀,小便少,伴见中气不中者。

常用药:白术  干姜  茯苓皮  大腹皮  槟榔  厚朴  木香  葫芦瓢。

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其特点为大便通利,小便不长,不能用泻下法。实脾饮(附子、白术、炮姜、茯苓、甘草、厚朴、大腹皮、木香、豆蔻、木瓜、姜、枣)温运中焦为主,佐以行气,导湿下行,最为合理。并且通过这方剂,可以理解治疗水湿不是单纯的一个治法,应把多种治法适当地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

  •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小编导读 湿邪为六邪之一,湿邪为患,可导致多种疾病.体内有湿,自然要将其赶出去,这时便要用到化湿法了,温化寒湿法和清热燥湿法是其中常用的两种,分别可以对付寒湿和湿热.这两种方法是如何应用的?跟着下文找 ...

  •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水肿的中医治法方药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水肿的中医治法方药"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详情如下:   (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 ...

  • 《温病条辨》——五加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大爽. [用法用 ...

  • 『常用方剂』祛湿剂>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散的运用(中医大观)

    藿香正气散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等组成,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重痛,胸膈痞闷,呕吐,腹泻的良方,有芳香辟秽,升清降浊,扶正祛邪,散寒除湿, ...

  • 【秦伯未:治法述要-湿病治法】

    湿的治疗,主要分三个大法. ①化.轻者在中焦者用化. ②利.较重者在下焦者用利. ③逐.积而成水则用逐. (一) 化  湿 湿分外湿.内湿. 感受雾露或淋雨等,病在于表者为外湿,属于外感范围. 一般所 ...

  • 外伤性脑病治法述要

    外伤性脑病治法述要

  • 陈 纪 藩 教授 治 疗 风 湿 病经验述要

    广 州中 医 药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 广州关 彤 卢永智 林 昌 松 刘晓玲 陈光 星5 1 0 60 2 ) 指导:陈 纪 藩 陈 纪 藩 教授 是 广东 省 名 中 医,广 州 中 医 ...

  • 秘传万病治法 欢迎阅读

    非完整版 完整版170多页 展示为部分页面 有精装彩色线装书 非完整版 完整版170多页 展示为部分页面 有精装彩色线装书

  • 国医大师周仲英:痰饮治法述要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饮留胃肠的一个类型.辨证主要根据饮停部位,区别四类不同证型,如饮停胃肠为痰饮 ...

  • 痰咳病治法

    痰咳病治法 作者:滔滔而来 结石病治法 五金汤 金钱草30克  海金砂15克  鸡内金10克 金铃子10克  郁金10克 (1)这是传统治结石病之药,俗称"五金"汤. (2)有的还 ...

  • 痰饮治法述要国医大师周仲英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饮留胃肠的一个类型.辨证主要根据饮停部位,区别四类不同证型,如饮停胃肠为痰饮 ...

  • 印会河整理:一张图展示所有脾胃病治法和用方

    中医书友会第15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印会河老是1957年奉命带领江南一批中医人才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的,小编看到此图,仿佛就看到了印老为了教学而刻苦总结.埋案工作的身影.对于我们 ...

  • 漫谈丑未之岁疫气方,及夏季、湿热杂病治法与方药

    据<清史稿·災异志>记载,清朝雍正,前后共13年,中国发生了三次疫情,第三次是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無算:昆山疫:上海.寶山大疫. 朝廷派出的抚吴抗疫使者,嘱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