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让段誉和王语嫣最终没有在一起?一位北大教授说出原因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里面的女主人公王语嫣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是金庸先生在后来修订《天龙八部》时,对王语嫣的结局作了根本性的修改。

在原先三联版《天龙八部》里,在全书的结尾是段誉带着王语嫣、木婉清等人回到大理,路上遇见慕容复坐在土坟上接受一群儿童的朝拜,阿碧在他身旁负责给孩子们发糖,虽然神色凄苦,慕容复眼神中却是一种满足。段誉不忍打扰他们,就带着王语嫣回了大理城。

不过在最新版的《天龙八部》中,金庸先生却给王语嫣加了很多戏,让那个温文尔雅的王语嫣变得不可理喻。首先是段誉带着这么多妹妹回到大理之后,王语嫣出现了。她在大理国边境等着段誉,很让人感受到他两人夫妻情深。

但王语嫣第一句台词就是跟段誉斗嘴。先是问段誉,二嫂给了这五个女孩子 ,你打算让哪个做皇后?王语嫣有点吃醋的味道。

第二句话就是感叹自己多了根白头发、眼角多了条皱纹,然后开始埋怨段誉对自己关注不够,多了白头发都没发现之类的唠叨,婆婆妈妈的说了一大堆,让段誉不厌其烦。随后,王语嫣又缠着巴天石要去大理国有名的“不老长春谷”,想要永葆青春。段誉拗不过,就带着众人折而向北,去找那不老长生之地,那里就是我们熟知的香格里拉。

到了山谷外,遇到砍柴人说谷中进不去,长生之法已经被逍遥子拿走。谷中人虽然能够长生,但一出谷就会瞬间变老。王语嫣这才作罢。随后又缠着段誉要去看无量洞的石像,她猜想是逍遥子把秘籍带到了无量洞。

段誉也想去看看“神仙姐姐”,因为无量洞是虚竹所管,就派梅兰竹菊四剑与无量洞主辛双清交代后,一行人赶到无量山洞。就是在这里,段誉发现自己的心魔:他喜欢的是石像,而不是眼前这位王语嫣。这实际上是为后面王语嫣离开埋下伏笔。

王语嫣看到石像比自己美丽,更加失心落魄,感叹韶华易逝,更想永葆青春。这时候,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出现了,王语嫣居然怀疑石像里有秘籍,一伸手把石像推倒了。石像应声而碎,秘籍当然没有,王语嫣只得到一把碎片。王语嫣掩面而逃,没有点明去向。正因为推倒了石像,段誉心中的石像也碎了。

又过了几年,段誉一直在努力当一个好皇帝,再没提到王语嫣。一次出巡时,在木婉清与段誉对话中,段誉说她去了苏州,应该是跟表哥慕容复在一起。随后,一行人就发现了土坟上的慕容复,身后站着王语嫣和阿碧。后来,段誉出家为僧,故事至此结尾。

对于金庸对王语嫣结局根本性的改变,在许多读者看来,既没有必要,也感到惋惜,那么金庸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呢?原因很明显,这样改更加合理。

小说在本质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说从时间上看,小说是人的性格发展史,同时小说是所描写的那个时间段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性格和文化是互相影响并混合在一体,因此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

从人的性格上分析,有一个非常通用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先入为主,意思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感受到这个道理。当一个人先接纳某个观点之后,再怎么劝说其更换想法,是很困难的。

在恋爱中,当一个男人获得另一个女人的芳心后,女人通常都会死心塌地跟着男方,除非遇到特别大的考验,否则这段恋情会永远继续下去。

这一现象的理论依据是广为人知的贝叶斯定理,这个理论比较复杂,大体内容就是当一个人有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时,改变这个观念的难度非常大。如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纠正的成本会很大,甚至大到人们不想去纠正。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结婚的对象都不是初恋,这是社会进步造成的,在《天龙八部》里的宋代可不是这样。

王语嫣从小在苏州长大,那时的苏州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读书人多,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而王语嫣是大家闺秀,虽然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王语嫣却饱读诗书,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她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儒家思想在爱情方面强调不能有肌肤之亲,一旦有肌肤之亲,就必须结婚,甚至看一眼都不行,尤其是大家闺秀更是如此,我们可以举一个范喜良与孟姜女的例子。

据史学家考证,这个故事发生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儒家思想非常流行,但远没有到一统天下的程度。范喜良是齐国的一个青年,当时齐国正在准备打仗,便要求适龄男子应征入伍,而范喜良根本不想当兵枉送性命,于是便逃避官府追捕。

在追捕的过程中,他顺着一棵大树跳上了一户人家的院墙,终于逃过一劫,在此过程中,范喜良见到了正在院中玩耍的孟姜女,孟姜女也发现了范喜良。

按照儒家思想,未出嫁的闺女,被陌生男人看到,就要嫁给那个男人,而且范喜良长得仪表堂堂,很是俊秀,并且知书达理,孟姜女也是喜欢。而作为孟姜女的父亲立即同意这门亲事,孟家是大户人家,范喜良只是一介平民,所以这门亲事就定了,对于孟家更是一举三得:

一是遵从了儒家礼法。

二是孟姜女也同意。

三是可以让范喜良去从军,这样孟家就不必交钱或者找人从军了。

结果两人成亲不到三日,突然冲进几个衙役就把范喜良抓走了,文学作者由此创作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并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年代,对男婚女爱都要求这么严,何况是在宋朝呢?

在《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经常见到慕容复,拉手挽胳膊应该是不少的,两人形影不离地在江湖行走,在这种情况下,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以及先入为主的因素,想让王语嫣移情别恋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难的。

即使王语嫣和段誉在枯井里一段对白后,王语嫣一时冲动答应了段誉,事后一旦脱离那个特殊的环境,她的心依然还会在慕容复身上。这是人的性格本性和文化原因造成的。

其实同样的一幕在《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身上表现得也非常明显,当他认定杨康后,便无怨无悔地跟他在一起,还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岳灵珊,为什么要跟着林平之,也是一样的道理。

段誉和王语嫣为什么最终没有在一起?对此,一位北大教授说出原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主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而让王语嫣和段誉在一起就违背了儒家文化,从这个角度理解,让王语嫣和慕容复在一起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在王语嫣的心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慕容家人,死是慕容家鬼”已不可撼动。

特别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