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是成人世界不老的童话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儿童节快乐!
文/如海
今天是儿童节,孩子们欢欣鼓舞,乐翻了天。
成人的我们,妒忌过女人的38节,嫉妒过年轻人的青年节,甚至还恨过外国人的圣诞节。这一切的愤怒都源自于我们对衰老的无能为力。青春不再,人老珠黄,我们最见不得节日里的张狂。
但从来没有人会嫉妒或幽怨儿童节。孩子的世界,如此清澈、清灵,无世俗之灰色,无世道之混沌,唯有无邪与纯真。儿童节的笑容,是最灿烂的笑容;儿童节的笑声,有着银铃般的清脆。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的孩子们,更代表着坚守的初心和纯真。
儿童节依然有关于孩子的幽默段子,比如这句:
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
后来作业太多就没去
童年
小时候,我们无比羡慕大人的世界,觉得好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礼物、玩具,都可以轻松地得到,像大人一样如愿以偿,是孩子心底的梦。长大后,我们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奋进,不断地索取、得到,跌倒又爬起,在欲望和梦想的边缘游走。世界无边,我心无际。却总在某个时刻,我们突然发呆,或者放声大哭,无比地向往着回到童年。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山野田园,青草依依,白云悠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是世界诱惑太多,还是我们想得太多?远离童年后的我们,似乎永远都处于患得患失的恍惚之中,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独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童年的快乐,往往来源于一种微不足道的欢喜。就像我那喜欢藏猫猫的孩子,乐此不疲的在客厅或书房藏身片刻,等待着我推门后,怅然地找不到,然后孩子现身出来无比得意。在儿童的时代,这样的意想不到,足以构成他们最大的欢喜,快乐的心无旁骛。童年的欢乐和笑容,是如此的真挚。
成人无法理解那小小的满足,为何成为了儿童的狂欢,是因为我们早已遗失了满足,从此再无狂欢撼动心灵。想太多,便沟壑难填;难知足,便郁郁寡欢。
童趣
清代的文学家沈复,写过有名的《浮生六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大致是说:“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写这样的童趣文字,不是童年的沈复,而是在沈复46岁的时候。一个人的心境和胸襟,决定着他看待生活的态度。也许世道魑魅魍魉,也许人间扑朔迷离,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如意的坎坷曲折,而以童趣的心灵去面对,就会报以无比的热爱。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或许只有在童趣漫天的孩提时代才有,我们长大了,有了城府和心计,但也不用和童趣彻底决裂。
一点点童趣的点缀,能为平凡的生活增添无限亮光。理想的生活,并非是一出严肃戏剧,既然是戏,就应该有包袱和欢笑。
童心
很多时候,我们说要保持一颗童心,特别是在忧虑、困惑和伤感的时候。心灵染上尘埃,是一件悲催的事,但我们越长大越被禁锢,被社会的潜规则所击倒,学会了顺从和妥协。而卑躬屈膝的一切,终究是为了得到而避免失去。童年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而成年后有太多想要的渴望,太多物化的东西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尊严的需要。童心是什么?直率、纯真,不带丝毫的杂质,或许在成人的世界是一种幼稚,但幼稚的,往往是唯美和纯真的。
当我们变得让人讳莫如深,甚至成为那个曾经最厌恶的自己,连笑容都僵硬不堪,那生活的意义变得猥琐和狼狈。与其带着面具处处设防,倒不如有片刻的童心,就如周国平说的那样,成熟了,却不世故;成功了,却不虚荣。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困难,也能够笑傲世间的尔虞我诈。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我们无法彻底洞穿,但一定能够坦然面对。
面对的坚韧需要我们有一个平常心,有一颗童心。无论何时,我们都够以超然的英雄主义热爱生活,无论变得多么苍老,都永远有儿童般的兴致,来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儿童节,祝大朋友和小朋友都快乐、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