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美,只有中国人最懂。
中国人对于花的理解与热爱,往往是从对生命的领悟中得来,花之情就是人之情。
兰花被称为国兰,有王者之香,君子之品,不仅能愉悦感官,更可寄以心曲。
兰花之美,只有中国人最懂!
幽兰,不因无人而不芳。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而终不见用于诸侯。在归家途中,路过一处隐秘山谷。
这里人迹罕至,但却有一丛幽兰生于杂草之中,岿然独茂,迎风散香,丝毫不在意身边都是杂草,不在意有没有欣赏之人人。
时间过了一千多年,韩愈在《猗兰操》中写道: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有王者之香,其性幽贞,没有人采佩,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害呢?
在中国,兰花又被称为国兰,我们的兰花和别人的兰花是不一样,它凝聚着太多的故事和传承。
正是由孔子、韩愈这样的注入,所以千百年来,兰花一直被视为君子,被中国人热烈地爱着,为它写诗,为它做画,为它歌咏……
赏兰,喜得清雅在人间。
“兰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
兰花,品种甚多,姿态万千,枝叶或婀娜垂落、或刚劲直立,皆有刚柔并济的气度。花朵或团团紧簇,或闲闲几朵,色彩明丽而不妖艳,香气清幽而不浓浊。
赏兰当在惠风、轻烟、淡阴、嫩清天气,挑选清露、晓日、晚霞、皓月之时。
清人许霁楼《兰蕙小史》里说,最美的时刻是坐在窗下,风轻轻吹,兰花微摇时,一个人静静看着。如果好友来了,那就煮一壶茶。茶的醇香,兰的清香,徐徐萦绕在身边,清心自在。
清雅之兰,须有清心来赏。兰的美好,在于它让我们有了一个理由:花都开好了,何不静下心来生活?
听兰,唱得清馨在耳边。
据说,孔子在山谷里唱的那首《猗兰操》,是最早的关于兰花的歌。但或许,人们更熟悉的是那首简单直白的《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最初的词是胡适写的,后来才谱成曲。当年友人送了胡适一盆兰花草,他很是欢喜,细心地养着。每日要看它三回,天冷了又赶紧抱进屋里。可是直到秋天,还没开花,只有几片青翠的兰叶。
于是胡适把自己的这份心情,写成这首小诗,名为《希望》。明明是件略有遗憾的事,却被他写出了几分可爱天真。
也许这盆兰草不会开花,可是胡适的心里早已开出了花,那是向往美丽的花。
这不就像是我们在追逐一切美好与爱,也许不一定追得到,但那一路的欢馨就是生命的答案。
兰的美好,在于当它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时,就已经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就已经让我们心向往之。
说兰,叹得清气在心间。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这句话,或许是对兰之品格最好的注解。兰花,本就来自深谷丛林间,不因为没有人来就不吐露芬芳,而君子要修身养性,也不会因为未能施展而改变志向。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德才兼备的人在一起,就像住在养了芝兰的地方,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因为自己已经与他们融为一体。
虽然有人说,孔子说的兰可能只是香草,而非今天的兰。但是,兰这个字,早已超脱它本来的植物意义,而是被赋予了人格精神。
中国人对兰花的热爱,是骨子里的。兰花的品格早已成为中国人集体性格的一部分。被国人看在眼里,刻进字里,绘在画里,写在诗里,说在话里,注入心里。
兰花,立道坚贞,洁身自好,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其境也幽,兰花的美,只有中国人最懂。
出品:极简主义的禅 ID:chan99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