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二十七:地图印刷 ,古今中外北宋为首; 何薳披露 , 蜡版印刷状元名单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二十七
地图印刷  古今中外北宋为首  
  何薳披露  蜡版印刷状元名单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地图印刷  古今中外北宋为首  
何薳披露  蜡版印刷状元名单  

1、地图印刷  古今中外北宋为首

地图印刷的应用起步较晚,原因是地图不仅幅面大,而且包含内容多种多样。譬如,山、河、湖、海、城市、地域的划分等,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表示。尤其是古代的地图早已采用多种颜色绘制,例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文物中,就有三幅彩绘地图,分朱、青、黑、钿、淡棕等多种颜色。将这些画面复杂、多姿多彩的地图刻板印刷,较之文字刻印要困难得多。

现知最早的版刻地图是南宋杨甲编绘的《六经图》中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该图刻印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图中河流用单线条表示,山脉用三角形表示,地名用阳文,长城用双线加间隔的凸字形表示。版面图文虽简略粗糙,但它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图,比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版印地图早了317年,弥足珍贵。

另一幅版刻地图《禹贡说断》,比《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仅仅晚出五年(公元1160年,刻印质量却有了较大提高。图中 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河流改用双线表示,过渡自然;山脉改用象形图案,形象逼真。

如何用单色雕版复制彩绘地图,是早期地图印刷探索的重要课题。在现存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由彭椿年先生刻印的彩绘《禹贡山川地理图》中,“凡所画之图,以青为水者,今以黑色水波为之;以黄为河者,今以黑双线别之;古今州道郡县疆界,皆画以红者,今以黑单线别之;旧说未妥,今皆识之雌黄者,今以双路断线别之。”此外,图中还以不同文字符号区别古今或不同内容。譬如:《禹贡》九州岛岛用阴文,宋代建置用阳文;地名套黑圈,山河名加方框等。可见,宋人在研究如何用单色版印刷彩色地图方面已颇具匠心。

宋代刻印的地图很多,但皆为单色版印,有的附于地方志等书籍之中,有的单独成集。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宋刻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就是一本收图44幅的地图集,反映出宋代地图印刷的规模和水平。          用套版印刷术印刷地图,工艺复杂,难度较大。首先要在编绘好的图稿上覆上一张极薄的白纸,再在白纸上描绘图框和同一色的线条、符号和文字作稿纸,用几种颜色套印,便描绘几张稿纸,然后按雕版印刷工艺将各色稿纸分别反贴在预先制作好的木板上进行雕刻,制成分色印版。最后用刻好的分色印版以图框为准逐版套印。现存最早的套印地图是明代的《古今舆地图》,为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刻本。该图集收图58幅,系朱墨套印本。朱墨双色套印地图的出现,为套印术在地图印刷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宋代雕版印刷在纸币、报纸、地图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雕版印刷、尤其是套版印刷工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雕版印刷技艺最为精美、完善的饾版印刷即将诞生之先声。            2、何薳披露  蜡版印刷状元名单                

蜡版印刷是在蜡板之上刻字制成蜡版,再在蜡版上  。 清光绪三色套印本地域图施墨印刷的工艺技术。从工艺方法上看,它与雕刻木版  (中国印刷博物馆藏)

印刷相似。所不同的是,雕刻木版用的版材是木板,而雕刻蜡版用的版材是在木板之上涂上一层蜂蜡和松香的混合物制成的蜡版。蜡版印刷始于何时,尚难定论。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是宋朝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用蜡版印刷的“新科状元名单”。

宋代号称韩青老农的何薳在其所著《春渚纪闻》一书中介绍说: 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以蜡版  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之:‘状元毕(必)斩第二人赵谂! 识者皆云不详。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

《春渚纪闻》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宋代人们对科举取士非常重视,在科考结果正式公布之前,为了传报迅速,早有人将蜡板准备好,一经宣布,立即在蜡板上刻字、印刷,因为求速而忽视了质量,漏印了状元毕中“渐”字的偏旁三点水,结果出现了宣报人大声宣读“状元毕(必)斩第二人赵谂”的奇闻。韩青老农何薳先生在《春渚纪闻》中记载了这件事,为后世留下了宋初已有蜡版印刷的珍贵史料。

蜡版印刷在元、明二朝不可能不被采用,但苦无相关史料遗存。到了清朝,蜡版印刷不仅用于时间性强、应急的传报性读物,而且还开创了用蜡版印刷报纸之先河。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目睹了蜡版印刷的应用情况,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中国蜡版印刷的特点、用途,及其制作方法,作了翔实的介绍。

法国人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i de,1674~1743年)在其《中华帝国地理历史全志》一书中说:当消息需要发布,如宫廷需要发布有许多条款的命令时,而且必须在一夜之间印刷出来,他们使用另一种雕刻方法。他们把黄蜡涂在木板上,用令人惊奇的快速度刻出字来。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发表题为《中国的印刷》一文。文中谈到蜡版印刷时,说:广州的《辕门报》就是用这种印刷法印制的。这种印刷法采用了蜡版。在一块木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蜡,然后在蜡上刻字,如同在平整的木板上刻字一样。这种印刷方法字迹不清,难以辨认。

美国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S. W. Williams,1812~1884年)在其《中国总论》上写得更为详尽。他说:除雕版印刷外,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用来印刷新闻、辕门报等。这种方法是在硬蜡上刻字,然后印刷。只要能看清就行。印刷用墨是用烟墨与廉价的菜油混合而成,印工亲自把它研磨。

在清朝,除广州之外,其它一些省份在重印《京报》的同时,也曾采用过蜡印术。当时的英国外交官梅辉立(W. F. Mayers, 1831~1878年)于1868年曾刊文谈到:顺便提一句,大家也并不都知道各省重印《京报》是用蜡版印刷的。

至于蜡版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卫三畏于1875年在《教务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是:把蜂蜡和松香混合,做得足够坚硬,以免刻工凿子走刀过猛。这种蜂蜡常用来代替较贵重的梨木。

综合上述记载(资料摘自韩琦的著作),我们可以把蜡版印刷工艺归纳为:

(1)取蜂蜡和松香,按比例混合溶化,涂刷在预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所涂蜡层厚薄适度且需达到硬度要求,备用;

(2)用烟墨与菜油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制成适于蜡版印刷用的油墨,备用;

(3)把纸裁成所需要的尺寸,备用;

(4)在蜡版表面雕刻阳文反字,制成蜡版;

(5)在蜡版上施墨、印刷;

(6)印刷完毕,将版面文字刮去,抹平版面,供下次刻版时使用。

对蜡版印刷,学界还有争论,主要是怀疑蜡版印刷的可行性。为此,中国印刷博物馆收藏部赵春英主任在馆领导支持下,对其进行立项研究,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无独有偶,近接江苏广陵图书馆雕版印刷专家刘向东先生寄来的宏文《也谈蜡版印刷》,该文用 蜡版印刷示意图(采自印刷史话)    其新发现的清代蜡版印刷实物,印证了宋人何薳披露的宋朝已有蜡版印刷之说是可行的、可信的。摘录如下:

笔者关注印刷史数十年,但不知蜡版印刷是何物,采用什么样的工艺,蜡版印刷的作品是何面目。带着学习的态度仔细阅读了《中国印刷史》中相关章节,不读不明白,读了还是不明白。因为书中关于蜡版印刷的全部论述均转自国外学者记载,语意模糊,前后引文还有矛盾。书影使用了转自国内外收藏的《题奏事件》,说是蜡版印刷作品。笔者不识外文,介绍蜡版印刷文字的部分看不懂也就罢了,使用的几帧所谓蜡版印刷书影,无论是《辕门钞》还是《题奏事件(全录、全稿)》,目验都是活字印本,和蜡版印刷毫无关系。

笔者多年前在古书中觅得一纸,纸色淡黄,写体字雕刻。首行题“钦点翰林全录”,后自右至左是正文“一甲一名,状元:陆增祥、太仓,榜眼:许其文、广东,探花:谢增、仪征,二甲一名,传胪:黄统、顺德,甲等翰林,袁宝恒、河南,姚诗彦、山东,王书瑞、长兴,……”共41人姓名籍贯。比对《清代翰林名录》,查得是道光三十年的翰林名单。细细推敲印刷细节知道,应该是有人在当年朝廷刚刚发布消息后,或者是获得小道消息后,急急忙忙刻印发行:其字体书写随意,简化字比比皆是,可以清晰地见到当时抢时间快速刻印的痕迹。《清代翰林名录》收录道光三十年的翰林是61名,和此页收录的41名翰林人名各有异同。此纸人名写错、籍贯写错达数十处,且多用简体字。比如“刘、张、陈”均简写;“会稽”刻成“会几”、“德清”刻成“得青”、“直隶”刻成“直”、“顺德”刻成“顺天”;姚诗彦籍贯“山东”刻成“广东”、“俞樾”刻成“余樾”等等,甚至连殿试第二名“榜眼”许其光的名字也误刻为“许其文”。可以想象,这种散页印刷品时效性极强,一旦等到朝廷发布了正式的翰林名录或《进士题名碑录》出版以后,就没有了实际意义。故此纸没有翻刻的必要,印制时间只能是道光三十年翰林名单刚刚颁布之时。也因此纸时效作用极短,没有保存价值,即看即弃,现在已极为少见。

细细考察此印刷品,除了校勘极为粗疏外,写法刀法均和雕版印刷稍有差异。字体写法歪斜,笔画潦草,刀法草率。快速制作的痕迹比比皆是。另外,墨色也和雕版留下的烟墨色泽有异。赵春英女士在“蜡版印刷实证回顾”一文中提到诸点蜡版印刷技术要点,比如蜡版本身属于油性,贴样不易,最好直接在蜡版上反写文字;油墨如何调制和雕版印刷所用烟墨有种种不同。目验此纸留下的种种异于雕版的痕迹似乎正说明这是蜡版印刷物。

更加巧合的是,宋人笔记《春渚纪闻》记载的正是科举捷报类的蜡版印刷,和此纸的错误百出的文字相互印证,让我们不得不认为,《春渚纪闻》的记载绝非文人的编造——粗忽的写刻肯定会发生误会,误会得巧妙如“毕斩赵谂”,便会有人记载并传播——但不会凭空编造为“蜡版”印刷。

因为谁都没有见过蜡版印刷物,故将此纸影像附在文后,是与不是,恭请识者不吝指教。不过依笔者从事古籍整理逾四十年的经验判断,这就是清代遗存的蜡版印刷物了。

蜡版印刷虽然质量欠佳、文字失真,但它工艺简单、制作快速、成本低廉,能迅速印刷出产品,在印刷术百花园中可谓独树一帜。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