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张志士:去坡城吃桑椹去(随感)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去坡城吃桑椹去(随感)

张志士

上坡城吃去。
这是我上中学时,经常听到的,最开心的话,也是最乐意干的事。当然在本村上小学时也去过,就是次数太少了。
走路去的时候多,在本斋上中学时,中午不怕苦不怕累,在孟各庄同学的带领下。五六个人走着去,到一二公里坡城村东北角村外,桑树林吃桑椹。经常去,中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半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除了吃椹子,还有很多欢乐和快乐的事,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坡城的同学,也邀请我们去他们村吃过桑椹。除了吃椹子,坡城的同学讲了很多有关桑树的传说,也讲了桑树的育苗,桑树林奇特的形成经过。很多奇闻异事,也在心里留下了美好回味的记忆。那时坡城的桑树比孟各庄多,所以在那个年代,周围百八十里的很出名。孟各庄有桑树林,也是一带而过的事。当然那时候,东西蔡村,西城的榆岭小村桑树林在大沙疙瘩上也有很多。现在孟各庄明代古桑树林,成为旅游景点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因为坡城,西城大沙疙瘩及桑树林,随着联产承包的浪潮,桑树分到了各家各户。在老家本斋乡周围没有养蚕的了,桑树不能成材,用处不大。每家每户几棵管理又费事,长了椹子又卖不了多少钱。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哄而上,桑树被大家慢慢地清除了。村外的大沙疙瘩也被村民们,拉到村里垫了房基地。现在每次回家,走北道沧河路在大汉加油站下车打的回家。路过坡城,本斋回老家沙洼村,再看坡城的桑树林,大沙疙瘩已经一无所有了。

岁月如梭而过,物事人非。在老家的时候,没觉得家乡有多大变化。没承想,离开故乡三十年再回家一看。不得了,变化太大了,人们的心态,不如九十年代那么纯洁单纯了。村子变得美好又美丽了。水泥公路,在村子里四通八达的伸展着,特别的宽敞明亮。人们的心情也相应的轻松欢畅了很多。
现在回到老家沙洼村,再也听不到去坡城吃桑椹的呼声和喊声了。真是人生无常,事事难料呀!有些感慨在心中透露出少许的无奈和悲伤。时代在发展,但是一些古老又美好的东西,逐渐在人们的视野和心中消失了。传统思潮,传统文化,传承继承下来的也太少,太悲哀无望了。
去坡城吃桑椹去,成为我童年青年,六七十年代的美好记忆之中,难忘的人生经历。在老家,在沧州回老家路过坡城多次,感慨很多。回老家的时候,跟孟各庄的同学意外碰面,説起过去的时光,感慨颇多。一言难尽呀!现在孟各庄,东西蔡还有一部分古桑树林。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値得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用真心去保护和珍惜了。

 张志士:1968年10月7日,生于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沙洼村,贫苦之家。笔名诗言志语或马前卒。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作了三部反映家乡历史风貌的长篇小说。因各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地方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爱情诗歌学会员。中外散文诗硏究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有:(民间诗派发起者兼创始人—张志士诗选)。自办发行(民间作家报),六十多期。诗观:好诗在民间,愤怒出诗人的民族思想理念。对诗言志,而且抒情的社会教化功能,深信不疑。主张诗是人生和生活的提升与结晶。赞成没有理想信念,没有诗歌灵魂的诗,多好的文字,多好的技巧,也是无稽之谈。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