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五篇:关于韩非使秦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五篇:
关于韩非使秦
 郑熙亭
《资治通鉴》卷六·秦始皇14年(前233年,即并六国前12年),载事两条:“一、桓骑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二、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秦)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 使于秦,因上书说(秦)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 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纵)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纵)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循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疾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马光在采用了这段话之后,便对韩非加以抨击:“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而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呜足愍哉!”
一个礼治,一个法治,使北宋中期(1065)的一位名臣史家,对被害于1298年前的一位法家学派的思想家,切齿到如此地步,乃至“罪不容诛,死 不足惜”,观点不同,乃至于此,还怪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
可惜,上引《通鉴》所论韩非使秦事,与世代史书根本不符。战国至 北宋一千多年,其往古之事,任何史家必凭史书、史料。据《通鉴参据书》 所列书目,首选就是《史记》。“史记”之《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年表》、《老子韩非列传》均载有韩非使秦事:
《秦始皇本记》:“14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 死云阳。韩请为臣。”《韩世家》:“(韩)王安五年(前233)秦攻韩,韩急,使韩 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六国年表》:“始皇1 4 年,韩使非来,杀非,韩王请为 臣。”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其事较详:“韩非者,韩之诸公 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陈韩王,韩王弗用……故作《孤愤》、《五 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 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 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 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谴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 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留 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使人遗非 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 死矣。”
以上“史记”诸篇所记,与“通鉴”不同之处有三:一、韩非使秦,是 秦王欲得韩非,并非韩王纳地效玺,让韩非去投降。在韩非死后,才有“韩 王请为臣”。二、“秦王悦之”四字上接“谴非使秦”,中间没有韩非上秦 王书。“通鉴”在“王悦之”三字之前,接“韩非上书”四字,这就是说, 秦王是看了韩非的上书而“悦之”。真所谓“深文周纳”,以诬陷韩非也。三、“史记”各篇均无韩非“上书说(秦)王”的记载,况且见面后“秦王 悦之”。韩非作为使臣实无上书卖国之必要。此外“通鉴”所记从“李斯毁 之曰”以下至“非已死矣”,几乎与史记本传一字不差,证明司马光当时是 见采于“史记”的,那么韩非“上书说王”那段话出处何在呢?
“史记”是中国最早、最权威的第一部信史。太史公列举韩非五部主要著作,约五万六千余字,而明指十余万言,证明当时太史公已见韩非著作之全部。如确有“上书说(秦)王”之事,绝对不会漏记。果然如此,司马光 就有故存偏见,以诬上古先贤之嫌了。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奉汉成帝诏校古今典籍,把散乱简牍集录成书的,约在公元前27年,晚史记七八十年,也是一部权威史书。该书卷三—— 秦——第五条有《张仪说秦王》,与“通鉴”记所谓“韩非说(秦)王”文字几乎一字不差,全文约一千八百字,大言激越,纵横捭阖,一派的辩士之风。比如开篇先表忠心,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死。”言秦民之勇,则曰:“一可以胜十,十可以 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在广征博引之后才说了“通鉴”所记那段话。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 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纵)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循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司马光熟读史籍,当知韩非是法家之集大成者,言必称法、术、势, 语不涉合纵连横,与纵横家格格不入,并在文章中多处指责游说之士,有害无益,徒乱人国。最明显的是韩非之文风,与张仪大不相同,言简意赅、娴雅风趣。语言幽默,充满智慧。意态从容,寓言累累,深入浅出,侃侃而谈。例如,“南郭处士”、“卖矛和盾的人”、“老马与蚁”等等,皆绝妙好词。其解老喻老,化深奥而通俗,如:“宋之鄙人,得璞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 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 难得之货。”又:“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为明。”韩非之文,与张仪说秦王相较,如泾渭之分明,以司马光之识见,即使不署张仪而署韩非之名,也不难鉴别其伪。何由张冠而李戴?!郭老在《十批判书》中,曾有《韩非子的批判》,明指世传《韩非子》“初见秦”等篇,“确是”纵横家伪作,“毫无疑问”。早郭老九百年的司马光却看不出?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