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瓷器特征及鉴定要点
虽然青花工艺早在唐代河南巩义窑烧制的“唐青花”瓷器上就已开始使用,但其真正的成熟与发展还是在元代景德镇窑实现的。“釉里红”是指以含氧化铜的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入窑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釉里红能够在诸多陶瓷品种中脱颖而出,自有其独特魅力。青花与釉里红优势互补,两相映衬,相得益彰。釉里红所用的铜红料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呈色纯正很不容易。一旦呈色,颜色都比较浓重,少见淡彩。因此,釉里红不能像青花那样,做到细致繁密,以及丰富的深浅层次变化。而青花的呈色,类似于水墨画,有色阶、浓淡、深浅之变化,可勾线,可渲染,可是细腻的工笔,也可以是洒脱的写意。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和风韵。
有一句俗语:大器难成。即缘自“釉里红”器皿的加工。古人喜好之朱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红很不同,色泽清雅而略偏橘红色,若是用了大红,就俗了。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办纹、花卉的枝叶、花办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青花与釉里红优势互补,两相映衬,相得益彰。釉里红所用的铜红料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呈色纯正很不容易,一旦呈色,颜色都比较浓重,少见淡彩。因此,釉里红不能像青花那样,做到细致繁密,以及丰富的深浅层次变化。而青花的呈色,类似于水墨画,有色阶、浓淡、深浅之变化,可以勾线,可以渲染,可以是细腻的工笔,也可以是洒脱的写意。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和风韵。釉里红的装饰手法一般涂色块较多,細线条描绘较少,这是由于高温铜红烧成条件要求高,紋饰常常晕散。也正因为这样,釉里红的色块往往显得浑厚深沉,气韵生动,淋漓酣畅。如果与清新雅致的青花纹饰相结合,往往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比如笔者非常欣赏的一件岁寒三友题材的瓷器作品,以青花绘制清香之梅,秀逸之竹,以釉里红绘制一株挺拔苍劲的松树。松树上绿苔点缀,梅花疏影横斜,竹叶清爽萧疏,暗喻君子高洁不俗、自强不息的品格。画面韵味十足,既传统又有新意,有对比,有映衬,和谐统一,青花与釉里红各自的特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青花和釉里红相反,颜色淡雅,会随着笔力呈现深浅变化,呈现出水墨画的感觉。因此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不仅考验画师水平,也考验烧窑水平。